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明1551 > 第204章 不太妙

第204章 不太妙

钱自昌和李之望很快看到了好多个熟人,他们也是逐渐镇静下来。

粮商们在西华门内的广场上彼此作揖,打躬,问好致意。

这些商人多半戴着网巾或是幞头,也有戴小帽的,大帽他们是不能戴,没有资格。

衣袍多是直身或圆领绸袍,夏天穿在身上,飘飘然若仙。

这些商人也有长随伴当,不过都被留在了门外。

好在这里是戒备森严的王府,也是不必害怕出什么事。

不光是南直隶的粮商,也有浙江过来的,多半都是身家丰厚的大商人,最少是一次能掏出几千上万两银子的那种。

不要以为几千上万两银子是小钱,什么上万两十万两甚至百万两的银票能拿出来使,那是弱智的想象。

就算隆万开海时期,大明一年的白银收入也就四百万两,后来多次加征才达到千万两以上的赋税收入。

在嘉靖时期,白银收入起伏不定,但肯定是不及嘉靖年间多。

亏空倒是不小。

现在的物价还没有通货膨胀,一匹下等战马六两银,上等战马不过十来两银子,只有罕见的高大神驹才能卖出极高的高价。

耕牛三两到六两银不等。

猪肉,鸡,羊肉,价格都相对便宜的多。

一石粮,在江南这样富裕地方,从湖广转运过去大约就是五钱五分银左右,春荒时可能卖到六钱银左右,一般不会超过这个价格。

在湖广这里粮商们趁着收获之时来收粮,一般是四钱五左右收到手。

如果是储存一年或一年以上的陈粮,则是四钱以下三钱以上,具体的价格得看存粮的品相如何了。

在此之前,王府每一年都会出清十万石以上的存粮,一石三钱一二,价格在存粮中是属于最低的存在。

老荣王没在意过这点小事,朱载墐此前也对此懵懂无知,直至此时此刻。

一石粮才一钱多的利益,所以每一分的价格都相当要紧。

存粮的售价也不会太高,一般就是四钱五一石出售,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加几斗,对江南一带的普通家庭来说粮食当然是能便宜就便宜一些。

若是霉烂的存粮也有人买,价格更加便宜,有人买回去喂猪和喂鸡。

一石粮利钱一钱,十石一两,百两十两,千石百两,万石千两,十万石以上就是万两左右的利润。

王府存粮可以到一钱五分的利润,去掉船运和力夫搬运费用,利润仍然是十分的可观。

数量大,价格低,这才是王文海和管库的管世铭等人在此前能捞到过千两银子好处的原因所在。

也是这一次王府要进行招标会之后,大量粮商闻讯赶来的原因所在。

各人按仪卫们的指示继续向内,很快到了一座偏殿之前,这时有不少青袍吏员在偏殿内外忙活着,还有几个蓝袍文官坐在堂上指示。

这一幕叫粮商们很快定下心来。

李之望和钱自昌还有几个家底厚实的大粮商早就在此前商量计较定了。

他们出价都不会超过三钱五。

为了给王府一个面子,这个价格他们也是觉得相当合适了。

其实就算到三钱八或是四钱一二,他们照样还是有赚头。

毕竟王府的粮仓保存条件较好,如果掺一些新粮,价格差不多也能卖到五钱,去掉运输费用,仍是有利可图。

但身为商人当然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光是钱,李二人如此,其余的大粮商也都没有加价的意思。

王府用招标来售粮,根据放置地点的不同来出售存粮。

数字是一次五万石,据说这一次因为王庄增加,田亩增加,预计收获的新粮要多出不少,所以陈粮也是售出极多,最少是二十万石这个数。

如果运作的好,这一次几个大粮商分别中标,每家几千两银子的利润到手。

这笔银子在嘉靖年间,哪怕是南直隶这样地价昂贵的地方,差不多也能买几百亩田,利润是相当的高了。

中小粮商只能在本境活动,全年的买卖几百石几千石粮,利润从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

只有这些资本在万两以上的大粮商才有资格做大买卖。

他们在沿途官府都有相识的官吏,可以杜绝被外地的豪强和官府找麻烦,组织船队运输粮食沿途无阻……没有这些手段,从南直隶或浙江跑到湖广来买粮和自寻死路也差不多了。

说到底大明是一个官本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