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三百石,最终成为六百石长吏。
汉之二千石很多出身世家,但也不乏是小吏出身,汉史之中的记录极多。
至唐时门阀世家势力犹存,但为吏者仍然有上升渠道。
至大明则断绝了吏员的上进之途,完全沦为下流。
奇诡的是大明太祖断绝吏员上进之途,又叫他们世代相袭。
可能太祖以为这样省事,叫一群下贱材儿世代为吏去罢。
不料却因此造就了很多世代为吏的家族。
在京城各部,不少吏员世家富过一品大员。
在州县,吏员家族彼此声气相连,可以连同士绅架空州府县官。
越是如此,吏员形象就越是不堪,这些正经的读书人哪怕就是个童生,为吏也是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选入诸司为官,先从不入流做起。
王府长史司下有品级的官职还是有一些空额,这些不入流的总是能看到一些希望。
当然这些读书人多半也是看不到希望才会选择到王府应试,那几个秀才都是三十多了,最少参加了五次以上的乡试都未中举。
童生就如宁思道一样,考了多次院试未能成秀才,希望差不多断绝,或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也有一些老童生,老秀才,但年龄过四十以上的童生或秀才,朱载墐也是不要了。
那些人已经迂腐不堪,脑子已经读书读傻了。
名间传言里的迂腐书生,多半就是那些脑子不太灵光,明明考不上,仍然在咬牙坚持的所谓读书人。
粮商们进来时,宁思道等人也是一阵轻微的骚动,但多半人还是坚持低头应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