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之事,也到了快要解决的时候了。
就象是脓包一样,挤一个破一个。
只要自己将王府内外梳理后,加强自身的实力。
对方有什么招数,来一个破一个便是。
朱载墐原本是考虑想办法将李文进挤走。
现在反是慢慢改变了主意。
这厮空有精明强干的名声,从其现在行事的风格来看,偏执,小气,招数阴微下流。
嗯,反正不够堂皇大气。
看起来这李文进也算不得什么真正威胁。
若是如此,留其在常德府反而是件好事。
换一个真正精明强干不畏权势的官员过来,反倒是可能会坏自己大事。
朱载墐内心明白,他梳理王府,真正确定垂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还要时间。
仪卫也要时间充实壮大。
毡军更是需要时间。
最少在一年之内他根本没有自保之力。
只要一道圣旨就能把他押到凤阳,甚至丢掉性命。
现在朱载墐最大的依靠反而是嘉靖皇帝了。
这位皇帝向来说一不二,办坏了事,贪污,舞弊都是小事。
令皇帝没面子反而是件大事。
在皇帝确定之后,严党或徐党又或朝中别的大臣,基本上是不可能因为某件小事再次上奏朱载墐谋反了。
这算是个相当不错的护身符。
当然前提是朱载墐和荣王府不得一再令皇帝心烦,甚至总是暴露不轨之事。
别看亲王地位尊贵,其实朱载墐自己心里明白,在大明的权力版图上,皇帝为第一。
宦官为第二板块。
然后才是内阁代表的文官权力。
再下来是生员士绅代表的民间精英和宗族力量。
然后才是勋贵亲臣。
最后才是亲藩。
从永乐之后,大明皇帝是用赎买的办法,用放纵亲藩获得经济利益的办法剥夺了亲藩参政的权力。
也包括太祖年间给的亲藩管理地方武力的权力。
从先秦时的诸侯分封,再到汉之封建,然后是晋的封建失败,再到唐时诸王不得出京,遥拜官职,平时只能居住在京师王宅,不得干预政事,其实也是当成猪来养了。
两宋宗亲,也是养在京师,但宋人宗室官职不高,地位不显,且并非人人封王,宗室给财政的压力不大。
至大明时,分封也是过早失败,从建文削藩到永乐靖难后的削藩,都是限制了诸王权力。
到嘉靖,万历之后,亲藩头上的枷锁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到了崇祯年间,诸王中有很多在农民军兵临城下时,也不敢自己犒劳守备兵马,不敢拿钱粮募兵守备,主要还是怕套在头上的祖制。
这种宗室亲藩制度,一方面使亲藩在地方无节制的捞钱,为祸一方。
另一方面便是亲藩失去了任何政治权力,毫无作为,对帝室没有任何帮助。
反之清朝的制度大半源自于明,宗室制度则是大有不同。
皇子有功封王,无功不得封王,甚至皇子只封国公,然后降袭,几代下来就成了闲散宗室,毫无爵位。
同时又允准宗室参与政务,特别是国家动摇时,用宗王为军机大臣等显要之职,加强对朝廷的控制。
当然,清时情形和明不同,清有八旗制度,那是一个最大的政治共同体,用宗王率领八旗来制衡汉臣文武,又用八旗和文武官员来制衡宗王,所以清时能放手用宗室,也不需要扶持宦官压制外朝,这是和汉人王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朱载墐内心清楚的很,自己看似地位尊崇,王府也井井有条,一切有条不紊的向上。
但只要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就如眼前王妃之事,一个知府就能在这等终身大事上肆无忌惮的阴自己一把。
而从正规层面上,朱载墐却是毫无办法。
这就是权力。
看不到摸不着,却能左右人的一切。
荣辱,婚姻,乃至生死。
好在也快破局……
……
日暮时分进城的不光是一大群生苗和永顺府的人,时隔不久,也是有一队人马从澧州赶过来。
这一队人,其实是保靖州出身,保靖彭和永顺彭一样都是在五代时起家,两家说起来还是同宗。
但由于怕朝廷忌惮,保靖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