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知道了。”李文进面色坚毅,看看跑的一头汗的黄求德,指示道:“黄大人再去一次,替我送二百两银的程仪,此事不成,也不要过于得罪何某人。”
何思赞好歹是大红人袁炜的门生,袁炜将来的前途最少也是个尚书,何思赞的仕途也不会太差,京卿或知府只是起步,而且还不需要做太多,只要循规蹈矩安生做官就可以了。
人比人也能气死人。
一般的京官送五十两就是厚赠,一般是五两,十两,到二十两不等。
这一次李文进直接送二百,自是因为贿赂之事未成,李文进也是担心何思赞为此事记恨上自己,虽是不惧,多少也是麻烦。
“是,下官这就再去。”
黄求德走后,李文进目视孟长乐,沉声道:“看来想左右王府婚事的事,算是告吹了。”
“也是无妨。”孟长乐很沉稳的道:“原本这都是额外的招数罢了。况且咱们这里未做成,王府那头也没有什么想头,终归还是要看礼部挑选何人。”
“也是无伤大雅。”
不管怎样,两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挫败感。
孟长乐突然道:“不论事情对错得失,一旦做了就想坚持做下去。”
李文进道:“看来舜卿兄是要劝我如实上报常德之事?”
“大人或被斥责,甚至夺官。”孟长乐道:“不过荣王府亲军武备超过常情之事,也就会引起朝廷的警惕了。”
李文进叹息道:“且再容我考虑一二。”
孟长乐默默点头,转身退开。
以自己的仕途成就和未来官运当赌注,只是博一个对王府形不成实质伤害的印象,所付出的太多,所得太少,未免叫李文进犹豫再三。
对孟长乐来说,他感觉没什么好犹豫的。
就算别的官员乐意瞒报,但此事一旦捅出来,身为主政一方的知府敢瞒报战况,结果可想而知。
不如主动上报,一则摆脱未来潜存的危机,二来可以提醒朝廷荣王府的不稳和危险。
这是一举两得之事。
将来若荣王府真有不轨之事,李文进复官是必然之事,还会被朝廷看重,仕途会更加顺利。
此时瞒报,被人发掘此事出来,荣王府若有变故,获罪更深。
孟长乐不信李文进想不明白,就是官位太重,一般人都舍不得,何况李文进这种精明强干一心仕途的强势官员。
孟长乐走后,李文进考虑再三。
犹豫不决之时,突然也是想起正准备辞官返乡的某人。
人家可是正经的一甲进士,恩师还是当今大宗伯,现在朝中局面晦暗不明,人家就放着翰林不做,辞官回家乡居,看看风色再说。
自己若行事果决,纵是眼下丢官,士林风评却是不会差。
在徐大宗伯那里也是有明确的印象风。
将来想要复起,不过是大佬们的一句话而已。
现在死抱着官职不放,一旦将来被查实了瞒报之事,自己便是没有担当,品行卑污之人。
原本三甲进士向上的空间就极为狭窄,靠着踏实做事,给上头精明强干,勇于任事的印象才能有机会向上。
若行动犹豫过于珍惜自己的官位,反会触怒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将来仕途黯淡,就算不被查出来瞒报之事治罪,怕是将来也难以再继续向上了。
一念及此,李文进也是有了决断,面容展露坚毅之色。
展纸,研墨,开始用心书写奏报。
至于湖广官员和川湖总督处,自也是会有书吏代写公文呈送报上。
但李文进没有预料到事情的发展并不尽如其意,最少在某个细节上,他已经落了后手。
……
屠大山,胡宗宪等人赶到常德时,先是派小船沿湖边哨探。
回报之时,说是一切如常。
两人这才齐齐松了口气。
接着便是大量官船靠岸,先是抚标参将带官兵上岸警备,派出少量骑兵哨骑往常德府哨探。
大量官兵上岸结阵,并且往常德府城方向开拔半日后,哨骑回来传报,常德府城已经开禁,路上行人不绝,他们带回来一个常德卫的百户官,向巡抚和巡按大人禀报常德府的事由。
屠大山又惊又喜,且大为愤怒。
这么看来,常德府确有苗乱,并且封过几天的城池。
但接下来乱事平定,城中的文武官员却没有及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