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事靠嘴皮子就办下来了。
魏晋之后至唐,则是以门阀治天下,哪怕唐开科举,宰相大半还是出自世家门阀。
只有宋人才真正以科举儒臣治国,至大明,则是以八股取士治国了。
汉唐宰相必出于州郡,历地方政务知民间疾苦方可为相。
大明的内阁诸相,考中进士入翰林就进了内阁快车道,很多阁老根本未经历州县实职,一路由清要之职进入内阁,就算这些人都是科举选择出来的精英,其中不乏优秀的阁老,但唯唯诺诺的庸人才是阁老中的主流,甚至毫无眼光建树,也是不足为奇。
这些东西谭纶却是看不到,因为其正处于大明内阁的扩张期,不论是杨廷和,张骢,还是夏言,严嵩,或是将要入阁的徐阶,确实都是大明精英中的一时之选。
其后的高拱,张居正更是大明内阁诸相中的异数。
阁权之强,内阁诸相能力之强,在这个时期是冠绝大明。
申时行,王锡爵,方从哲几个,也算是隆万时期的余烬,只是阁权已经不复当年。
待到天启,崇祯年间,内阁和大明王朝一样,也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往日风光不复存在了。
最少在眼前,谭纶是真的看不上这些杂科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
和那些识字,会算的商行伙计有什么区别?
不中举人,不为进士,始终谈不上什么人才储备。
这一点来说,倒是会令朝廷放心的多。
国初时曹国公李文忠招纳贤才,身边招揽了不少读书名士。
太祖因此大怒,斥责李文进图谋不轨。
当年宁王欲反时,也是广纳名士。
哪象眼前荣王这样,将这些贩夫走卒之流,纳入王府之中?
看来在这上头,荣王终究也是见识有限。
倒也不算可惜。
“收粮这些事,府衙不必多管了。”谭纶又看了一会,对黄通判道:“倒是下头那些和粮商勾结,想用条鞭法试行的机会压低粮价,以致群情汹汹百姓不满的,记下名字,待我来狠狠参奏办上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