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南北朝对峙时期,一直是北强南弱,淮南地区由北朝占领已经很多年,吴明彻一举收复淮南,其对南陈的鼓舞可想而知。
如今,陈宣帝陈顼同志后悔没有占上周武帝灭齐的便宜,想趁北周刚刚占领齐国,立足未稳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哪怕将刚刚吃饱的北周咬上几口,那也是好的。
于是,他派出已经晋位司空的吴明彻,大举北伐,直趋淮北。
宋朝如果够强大怎会被辽金欺负?恐怕早就像汉唐一样收拾他们了吧。
宋朝曾经出过一个抗击西夏的“大范老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吹得那个神啊,这可能是唯一能够与寇准与狄青相提并论对北作战的英雄,真会啊!
再说周武帝宇文邕,乘灭齐的势头,正在将北齐的残余势力扫荡殆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但是,他还是遇到了一个麻烦,而且,这个麻烦终武帝一世,都没有彻底解决。
这个麻烦是高绍义,在北齐封爵范阳王。
高绍义不是什么好鸟,和高家的子弟行径差不多,不过,在高氏的核心都被武帝一体(包括那个武帝当初相誓不杀的高延宗),外围势力跟着星散的时候,也唯有他才能代表前北齐了。
高绍义逃到了北方大漠,投靠了突厥。
这是当初高纬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之前曾经提过突厥,这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民族,今天联合北齐打北周,明天联合北周打北齐,是一个天生的墙头草。
上次北周杨忠联合突厥进攻北齐,就是因为突厥的袖手旁观才使得北周军大败,那时的突厥领袖是木杆可汗,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字——他就象木杆一样立在那里看着杨忠拼了老命抵抗北齐的进攻。
现在,这根木杆已经倒了,代替他位置的是他的弟弟佗钵可汗,也叫做他钵可汗。
佗钵可汗听说高绍义来投,非常高兴,我们不明白佗钵可汗的战略规划,也许,他不想看着北周一家独大。这倒也正常,周边的邻居都四分五裂,总比身边躺着一个睡狮强。
佗钵可汗非常仁慈地决定,虽然北齐已经灭亡,但不能不为它保留一点骨血,准备将来反攻倒算。
于是,在突厥这个干爹的庇护之下,前北齐的范阳王高绍义同志,摇身一变,成为了北齐流亡的皇帝,改元武平。磨刀霍霍,准备南征,替惨死的北齐报仇。
周武帝闻迅,立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对付这个新兴的傀儡政权。
但正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陈宣帝派司空吴明彻出兵徐州,已经进围彭城,准备大摘其桃子。
武帝当即决定,暂不北伐,兵锋南指,先解决吴明彻。
这一决定是英明的,高绍义那边,雷声大雨点小,佗钵可汗在没有见到明确的利益之前,是不肯在实质上帮高绍义一把的。
而吴明彻不同,五年之前,就是在他的主持之下,虎口拔牙,将整个淮南地区连根拔到了陈朝的治下。
作为陈朝名将,吴明彻跺跺脚,江南的地皮都得颤三颤。
所以,不能小看吴明彻。
因为吴明彻自出兵以来,已经连连得胜,北周徐州总管梁士彦已经撑不住了。
我们在灭齐的过程中曾经看到过梁士彦的英勇表现,他一个人带领北周军马,抵抗黑压压的北齐大军,苦守多日,艰苦卓绝,后来终于盼来了武帝宇文邕的救兵后,他拉着武帝的胡子,泣不成声道:“臣差点见不到陛下了。”
当然,平阳之战之所有能够成全梁士彦,少不了高纬和冯小怜这对苦命鸳鸯的倾情配合。
灭齐之后,梁士彦已经成为徐州军区司令员(徐州总管),执掌军事要地徐州的军政大权。
就是这样一个百战之将,在吴明彻的前面不堪一击。
在刚来的时候,梁士彦还想以逸待劳,给吴明彻以兜头痛击。于是他下令全线出击,不想被吴明彻的铁骑一冲即散,损失万余人,从此龟缩在彭城,不敢出战。吴明彻随即将彭城团团困住,围得铁桶相似。
初战告捷,陈宣帝陈顼非常高兴,他相信北周刚刚灭齐,强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有吴明彻这样的战神指挥军队,必可百战百胜,眼看淮北之块肥肉又要落入我们的手中了。
正在他手舞足蹈的时候,有一个大臣给皇帝泼了一瓢凉水,说:
“我们劳师袭远,初战告捷,将士们个个头脑发热,不可以再让战事纵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