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坐起立行的人,既然已经是做出了决定,那他们两人就开始行动起来,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具向北条氏递送了最后通牒和宣战布告,并对属下大名下达了动员令,要求北条氏将所侵占的城池交出来,同时对于倭国朝廷的所谓命令,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选择充耳不闻,根本不予理睬。ˉ±&精¥武-?.小:?1说′?网a ?-2追?最±!?新$¥章??节)
德川家康将近卫前久控制在自己的地盘,同时两人都以自己辖区内事务繁忙,难以分身为由推辞了朝见,然后整顿兵马,准备进攻小田原城。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之所以选择对北条氏进攻,也是经过考虑的,一来是北条氏最近和大明走的很近,进攻北条氏大明绝对不能不管,二来就是小田原城地形复杂,对于官军来说不能够发挥骑兵的优势,小田原城东西宽五里半,南北长四里半,背靠相模湾,巨大的城郭两旁有酒勾川和早川两条河流围绕,对于倭国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城市了。
由于有河流的限制,官军的骑兵发挥是受限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动员自己能够动员的所有兵力,共计二十五万,号称三十万,丰臣秀吉将本阵布于箱根汤本,而德川家康家康则在小田原以东布阵,以西的是细川忠兴、池田辉政、堀秀政、丹羽长重等人的阵营。?j_w¢x*s?.^o¢r*g^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的想法很简单,官军对于倭军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和火炮,小田原城外纵横的河流肯定会限制官军的骑兵发挥,而倭军以大军进攻小田原城,官军要是想要救援的话,肯定是轻装疾行,不能够携带过重的火炮,这样对于倭军来说肯定是极为有利的,这也是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仔细谋划过的。
而德川家康还在东海与京都之间架设驿站,以传递关东地图、城郭一览表、军事配备等消息,同时筹措粮秣二百二十万石,以准备供应大军长期作为,同时为例放在在京都的李如松突袭,还留下重兵在京都附近据守,防止李如松部前来支援。
这次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准备已经是相当充分了,几乎集中了大半个倭国的力量倾巢而出,在收到德川家康的最后通牒之后,北条氏政赶紧向大明安东都护府求援,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人倾巢而出,可不是开玩笑的,北条氏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肯定不是他们两人的对手。~x!t¨x′x-s′.~c^o,m*
在收到消息之后,徐渭也迅速作出反应,一面派人向朝廷汇报此事,请求朝廷加紧调集援兵,另一面则是着手准备应战,这次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来势汹汹,北条氏肯定是不能抵挡的,不过认为关东与骏河之间山峦重叠,交通不便,敌人粮食运输上有困难,因此战争越持久越有利。更何况小田原城号称倭国的第一坚城,宛如乌龟壳般难坚固,虽然在徐渭等大明官员看来并不是什么大城,但是对于缺乏工程器械的倭国军队来说还是非常麻烦的。
所以徐渭的想法是先拖,挫其锐气之后再作战,当然仅靠北条家确实是很难守住小田原城的,徐渭当即命令官军水师出发,控制相模湾,为北条家运输粮秣等物资,同时调遣上杉景虎和武田胜赖部的倭军参战,这些倭国军队是在大明军官一手训练出来的,虽然没有火器等重装备,但是有大明官军淘汰下来的甲胄,战斗力肯定比之临时征发的足轻要强不少。
丹羽长秀很熟悉倭国,他认为德川家康等人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实际兵力肯定是远远没有的这么多,能够征发来的军队不过二十来万,其中绝大部分是临时征发的足轻,其中有战斗力的不过在数万之间,这些这数万人的精锐武士不是只在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两人手中,而是分散在以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为首的各个大名手中。
虽然现在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看似重修旧好,但是肯定是互相防备的,现在看起来他们两人比较和睦,但是只要战事持久下去,他们肯定会有各种龃龉的,这点丹羽长秀是很清楚。
徐渭没有直接命令官军出兵帮助北条氏,而是命令上杉景虎和武田胜赖一共出兵五万,在大明的支持下驰援小田原城,官军水师为他们提供粮秣和火力保障。
同时徐渭派出官军中精于城防的军官,前往帮助北条家改造小田原城,使之更加坚固,还拨给了一批粮草,用于资助北条家抵御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徐渭明确告知北条氏康,大明官军需要时间集结部队,最多一月,官军十万大军必来解围。
而大明安东都护府的决定也终结了北条氏内部的纷争,之前面对德川家康和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