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左登峰发现远处出现了微弱的灯光,实际上灯光并不微弱,只是隔得太远,在十里之外。
左登峰立刻停下来,翘首观察远处的情况。前方十里之外有三座陡峭秀美的山峰,呈“品”字形,在三座山峰环抱之下有一座宏大的道观,那微弱的灯光就是从道观正殿透出的。这处道观与外面的道观有明显的不同,正殿背面紧连后殿,掌教就住在后殿,这种建筑风格是隋唐以前道观的风格,到了后来正殿和后殿就分隔开了,并不能从正殿直接进入后殿。
道观周围并无围墙,在边缘位置各有几株参天古树,树干粗壮,树冠繁茂,虽是寒秋却枝叶翠绿,这是植物长期受到灵气熏染出现的异象。
此时虽然天还没亮,但已经到了早课时间,大殿透出的油灯和火烛的光亮说明这里的道人此刻正聚集在大殿内做早课。
这处道观位于周陵西北五百里外,其建筑风格以及周围的参天古树表明了它有很长的历史,诸多线索都表明这里就是他想要寻找的清凉洞府。
但是左登峰心中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清凉洞府应该是个山洞,这里并无山洞。不过很快他心中的疑惑就解开了,道观前后有三条小路分别通往周围的三座山峰,这表明这三座山峰上应该有山洞存在,只不过距离太远看不真切。
发现目标之后左登峰并没有急于行动,一个好的猎手应该拥有过人的耐性,要沉得住气。
想及此处,左登峰便没有立刻前往道观,而是掠向了东南方位的那座山峰。清凉洞府周围有三座山峰环绕,他要摸清这三座山峰的情况,确定里面有没有高手修行,如果有人就务必先行杀掉,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确保后路通畅。
到了山顶之后左登峰凝神细听,发现南侧并没有呼吸声,又绕到北侧,这座山峰的山洞洞口是向北开的,洞口高和宽皆为两米,洞口上方刻有两个古字,为甲骨文,左登峰仔细端详才看出是“不死”二字。
山洞很浅,不过三米,里面很空旷,并无生活器皿,只在南侧摆放着大量木制神位,神位前有一盏油灯,火光如豆,光线昏暗。
神位和灵位样式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神位以红字书写,而灵位用黑字书写,这些木制神位数量有三十几处,都是清凉洞府修行有成的前辈,根据尊号以及所授职位来看,“不死”山洞里供奉的是地仙之属。
那盏油灯所用的燃料有芬芳气息,仔细闻嗅可以发现是花生油和豆油混合而成的香油,这也解释了清凉洞府为什么要种植大量花生。
在洞内作了短暂的停留之后左登峰又来到了西南山峰,山顶有洞,上书“长生”,仍然空无一人,但是洞内供奉的神位却只有五座。这些神位比先前那些神位要大,不但写有道号,还有八字敬语。
在这里左登峰发现了他熟悉的名字——巫青竹。此人飞升的缘由不像另外四座神位只有一列,而是多出一列,第一列写的是古篆:“功德圆满,肉身飞升。”第二列明显是后来加上的,为繁体楷书:“拾遗补缺,敕令归位。”
古篆是秦朝以前的字体,楷书出现于南北朝,通过字迹来看,巫青竹至少在秦朝以前就肉身飞升了,但是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又因事下凡。线索主要是在第二列文字上,最难理解的也是这第二句话,“拾遗补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庭少人,她补上了,但是这句话对巫青竹来说有点贬低她的意思,清凉洞府不可能对她这么无礼。
“拾遗补缺”这四个字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巫青竹在凡间还有事情没做完,下来拾掇尾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也说不通,因为俗事未了是不可能白日飞升的,像《西游记》里所说的唐玄奘八十一难未满,成佛以后菩萨又将他从天上踹进河里的说法是极度荒谬的,成仙成佛是极为庄严的事情,天庭怎会搞错?故此,巫青竹下凡绝对不是处理以前留下的尾巴。
两种可能尽数排除,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可能,那就是“拾遗补缺”是一种婉转的说法,事实是巫青竹在天庭犯了错,被贬下凡弥补自己的过错,过错弥补了之后得以重新归位。
想到这里,左登峰终于恍然大悟,巫青竹是被贬下凡的,但是她下凡之后并没有找到弥补自己过错的机会,她之所以忽然离开了巫心语是因为她被人带回了南北朝去弥补自己的过错。这个带走她的人一定是三清之一,因为只有三清祖师才能打破时空的禁锢带人往返古今,在这种情况下她来不及跟巫心语告别就可以理解了。
左登峰早就知道仙人真的存在,对此事也并未惊讶,但是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