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的摧残,也记录了他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
“如果没有人记录真相,那么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愿意成为那个记录者,即使这意味着我要付出代价。”
林淑芬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这句话她已经听过太多次。从阮文忠到约翰?布莱尔,从李明远到索利,每一个战地通讯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这份责任。
她合上日记,拿起电话,拨通了约翰?布莱尔的号码。
“约翰,”她轻声说道,“我想请你来北京,为‘沉默的双生花’揭幕。同时,我还想请你讲述你和阮文忠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真相是如何在战火中诞生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约翰低沉而坚定的声音:“我愿意。”
挂断电话后,林淑芬望向窗外。夜色已深,北京的街道上依旧灯火通明,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整理索利的资料,并联系柬埔寨的档案馆,希望找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她还联系了几位曾在柬埔寨工作的战地通讯员,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线索。
几天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老挝的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自称是索利的朋友,曾在1975年与他同行撤离金边。
“索利是个真正的记者。”老人在信中写道,“他从不畏惧真相,也从不屈服于权力。我们在撤离途中失散,但我一直记得他的话:‘如果没有人记录真相,那么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林淑芬读完信,眼眶微红。她知道,这又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她,将继续讲述这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她立刻安排团队前往老挝,与这位老人会面,并收集更多资料。同时,她也开始策划“被遗忘的战地之声”展览的第三阶段,准备将索利的故事与更多类似的战地通讯员故事一同展出。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已经破损,内页却保存完好。翻开第一页,是一行熟悉而坚定的字迹:
“亲爱的林女士,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人世。但请你相信,我始终在记录真相。我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也亲历了被遗忘的痛苦。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有人继承,能有人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落款日期是十年前,署名是李明远??那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战地通讯员。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将笔记本轻轻合上,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