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a`n\g~._c,o.m!
展览开幕当天,北京展览馆内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学者、人权活动家齐聚一堂。展厅中央,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李明远的照片与笔记内容,以及他的声音录音。
“如果你看到这些画面,请不要移开目光。战争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共同的历史。每一个被烧毁的村庄,每一个被夺走的生命,都是人类的伤口。我们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
展厅的另一侧,是“战地之声”的互动展区。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亲身体验战地通讯员在越南丛林中穿行、记录、躲避轰炸的全过程。他们可以听到枪声、爆炸声,也可以听到通讯员在录音机前低声讲述的战地实录。
林淑芬站在展厅门口,看着一批又一批观众走进去,又一批批走出来。她看到有人红着眼眶,有人低头沉思,有人紧紧握住同伴的手。她知道,这场展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纪念,而成为一种对历史的审判,对真相的守护。
开幕式上,她作为主讲人,发表了演讲。
“我们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唤醒良知。”她说道,“战地通讯员不是英雄,他们只是普通人,却在最危险的地方,用最真实的方式记录着这个世界。他们不是为了荣耀而战,而是为了真相而生。”
掌声雷动。
展览结束后,林淑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有学者表示,这些资料将成为研究越南战争史的重要文献;有媒体表示,将对“凤凰计划”进行深入报道;还有人权组织表示,将推动相关国家对此进行调查。
她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
回到家中,她再次翻开李明远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北京的夜色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林淑芬站在展览馆的窗前,望着远处北京的夜景。街道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她的心中却是一片沉静。阮文忠的报告、信件、日记,以及他与索利、约翰?布莱尔的通信记录,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沉默的双生花”展区中。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对历史的重审,对真相的守护。
但她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几天后,她收到了来自柬埔寨的另一封邮件。发信人是苏利文,那位年轻的历史学者。他在信中写道:
“林老师,我在整理家族旧物时,发现了一本阮文忠在金边期间写下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皮已经破损,内页也有些模糊,但我能辨认出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似乎是他计划撰写的一篇关于红色高棉高层清洗的深度报道,但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他未能完成。”
林淑芬立刻回信,并安排团队前往金边取回这本笔记本。几天后,她坐在办公室里,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泛黄的笔记本。阮文忠的字迹依旧清晰,笔锋凌厉,仿佛在用文字刺破黑暗。
“4月12日,我终于见到了索利。他告诉我,他已经将我的报告送出柬埔寨,交给了一个可靠的人。我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我不能离开。还有更多真相需要记录,还有更多故事需要讲述。”
林淑芬的手指微微颤抖。她终于明白,阮文忠并非只是记录者,他更是一个策划者、一个行动者。他不仅记录真相,还试图将这些真相传递出去,哪怕这意味着他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立刻联系团队,将这本笔记本的内容整理成展区的一部分,并将其命名为《未完成的报道》。同时,她也开始筹划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如何在战争中传递真相的专题讲座。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展览。”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要让观众明白,战地通讯员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真相带出战区,让世界看到战争的残酷。”
小李点头:“我已经联系了几位曾在越南战争和柬埔寨战争中工作的战地通讯员,他们愿意接受采访,并分享他们在战地的经历。”
林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