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却己渗出细汗。
刘大人示意他们落座,亲自斟茶。
茶汤清亮,香气扑鼻。陈知礼双手接过,轻啜一口,竟是上好的龙井。
刘大人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上次说的庄子和宅子,如果你真心想要,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些力,不瞒你说,盯着的人也是不少。”
“多谢刘兄,我肯定是要,如今京郊的好庄子可不好买,价钱贵一点都没事。”
两人说了好一会,陈知礼始终安静地听着,绝不轻易地插话。
"多谢刘大人指点。"顾苏合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推过去,"一点家乡特产,不成敬意。"
刘大人看都没看就收下了,转而问起陈知礼的学业。
当得知去江南书院读书两年半,有幸经常得明山长指点,刘大人明显来了兴趣。
他有意跟陈知礼聊起了杂学,不论有多杂,陈知礼都能侃侃而谈,声音不轻不重,不急不缓。
"好,好,知礼学问学问真扎实,不愧为解元公。"刘涛点头,"若有需要,可拿我的名帖去国子监借阅些典籍。"
说着真的取出一张名帖递给陈知礼。
离开大理寺时,日头己近中天。
"二叔,刘大人为人很是热情。"马车上,陈知礼道。
顾苏合一笑:"一来是看明山长的面子,二来嘛.,我跟他的关系也不错,当年在江南我们就熟悉,再就是他很欣赏你的学问。"
他笑着拍了拍腰间原本挂着锦囊的位置,"我可是给他带了'家乡特产'。"
陈知礼蹙眉:"二叔,您在那里给他送礼,这...是否有些..."
"有些不妥?"顾苏合接过话头,"知礼啊,你要记住,在京城办事,人情往来再正常不过。
刘大人不收重礼,那是他的操守。但我们若空手上门,就是不懂规矩了。"
见陈知礼仍有些纠结,顾苏合又补充道:"那锦囊里不过是两方上好的徽墨,值不了几个钱,却正合刘大人心意。他好书法,这是投其所好。"
陈知礼这才释然,不是银票就好。
这个刘涛,曾一度坐上大理寺卿的位置,后又调前刑部,是一个很聪明又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