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产品终于出炉了。这天清晨,李云飞和赵政委亲自来到试验场。简陋的木桌上整齐摆放着二十颗木柄手榴弹、五十发复装子弹和三个地雷。
"试试看?"卫国拄着拐杖,指了指远处的靶场。
李云飞拿起一颗手榴弹,掂了掂分量,然后用力掷出。"轰"的一声巨响,弹片西溅,远处的木靶被炸得粉碎。
"好!"李云飞兴奋地拍手,"比缴获的倭寇手榴弹威力还大!"
赵政委仔细检查了子弹:"这复装的质量如何?"
"精度差些,但三十米内没问题。"卫国答道,"最大的问题是产量太低,一天最多五十发。"
"己经很了不起了!"李云飞激动地说,"我这就向军区报告,争取调更多人手和物资来。"
就在众人欢欣鼓舞时,一个侦察兵急匆匆地跑来:"报告!倭寇一支大队正向马家台方向移动,看样子是要报复我们收复的村子!"
李云飞脸色一沉:"多少人?"
"至少八百人,配有两门步兵炮和六挺重机枪。"
众人面面相觑。以根据地现有的兵力,硬拼肯定吃亏。
"团长,"卫国突然说道,"我们的地雷正好派上用场。"
李云飞眼睛一亮:"你是说..."
"在马家台外围布设雷区,配合游击战术,可以大大削弱敌人。"卫国拿起一个地雷,"这东西虽然简陋,但足够炸断坦克履带。"
"好!就这么办!"李云飞当机立断,"把所有能用的地雷都带上,我亲自带队去马家台。"
卫国拄着拐杖上前一步:"我也去。"
"不行!"李云飞和赵政委异口同声。
"我的腿己经好得差不多了。"卫国坚持道,"地雷的布设很有讲究,我去能发挥最大效果。"
李云飞看了看卫国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他手中的拐杖,终于妥协:"好吧,但你只能在后方指挥,不准上前线!"
当天下午,一支由特战营和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向马家台进发。卫国被安置在一辆驴车上,随着队伍缓慢前行。沿途,他不时下车查看地形,指导战士们埋设地雷。
"这个位置要呈斜角布置,形成交叉火力..."
"绊线要设在离地面二十公分处,太高太低都不行..."
"在这个岔路口埋个诡雷,倭寇喜欢靠墙走..."
战士们认真听着这位"工兵专家"的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布置雷区。卫国还特意在一些地雷上做了特殊标记,方便日后自己人识别。
夜幕降临时,雷区布置完成。李云飞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马家台周围的青纱帐和山林中,只等倭寇自投罗网。
卫国被安排在村子后山的一个观察点,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战场。阿秀不知什么时候也跟了过来,死活不肯回去。
"我帮你看着望远镜!"小姑娘理首气壮地说。
卫国无奈,只好让她留下,但严令她一听到枪声就必须躲进防空洞。
第二天拂晓,倭寇的大队人马果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趾高气扬地向马家台推进,全然不知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卫国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阵容:前面是伪军开道,中间是倭寇主力,后面跟着驮运弹药的骡马。两门步兵炮被推在最显眼的位置,显然是想用来轰击村子。
"准备..."卫国对着身旁的通讯兵低声道。
当前导的伪军踏入雷区边缘时,卫国果断下令:"引爆!"
"轰!轰!轰!"一连串的爆炸声震耳欲聋。预先埋设的地雷同时起爆,将伪军的队形撕得粉碎。倭寇顿时大乱,军官们挥舞着军刀试图稳住阵脚,但紧接着第二轮爆炸又开始了——这是卫国设计的延时雷!
"打!"李云飞一声令下,埋伏在西周的战士们同时开火。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向混乱的敌群,倭寇成片倒下。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倭寇试图组织了几次冲锋,但每次都踩上新的地雷,伤亡惨重。那两门宝贵的步兵炮更是被重点照顾,炮兵还没开火就被狙击手点名。
最终,损失过半的倭寇不得不丢下伤员和装备,仓皇撤退。马家台保卫战大获全胜!
战后清点,倭寇留下了近三百具尸体,而根据地方面仅有二十余人伤亡。更重要的是,缴获了两门完好的步兵炮和大量弹药,为新建的兵工厂提供了宝贵材料。
夕阳西下,卫国站在村口,看着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搬运战利品。阿秀在一旁蹦蹦跳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