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笼罩着山谷,卫国站在兵工厂新建的熔炉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三个月过去,当初那个简陋的小作坊己经发展成拥有三十多名工人的小型兵工厂,每天能生产二十颗手榴弹、一百发子弹和若干地雷。
"温度还不够。"卫国用铁钳夹起一块通红的铁块看了看,摇头道,"再加点焦炭。"
铁匠老周擦了擦汗,往炉膛里又添了两铲子焦炭。火苗立刻蹿高了几分,热浪扑面而来。
"卫营长,您看这样行不?"老周指着刚浇铸出来的手榴弹壳体问道。
卫国拿起一个还冒着热气的铸铁壳体,仔细检查壁厚和螺纹:"这个批次好多了,但引信孔还需要再精确些。"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图纸,"按照这个尺寸做,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
老周接过图纸,眉头紧锁:"这要求太高了,咱们的工具..."
"我知道很难。"卫国拍拍老周的肩膀,"但引信是关键,差一点就可能变成哑弹,甚至伤到自己人。"
正说着,阿秀气喘吁吁地跑来:"卫叔叔!李团长找你,说有急事!"
卫国把铁钳交给老周,跟着阿秀向指挥所走去。路上,小姑娘兴奋地说着今天在识字班新学的字,手里还攥着一个小木块——那是卫国给她做的识字卡片。
指挥所里,李云飞和赵政委正对着地图低声讨论,脸色凝重。见卫国进来,李云飞立刻招手:"来,看看这个。"
地图上,几个红色箭头从不同方向指向根据地核心区域。
"倭寇要发动大规模扫荡?"卫国一眼看出了形势的严峻。
"不止。"赵政委推了推眼镜,"根据内线情报,倭寇专门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目标就是我们的兵工厂。"
李云飞指着地图上一个蓝点:"这支队伍由倭寇特种作战专家山本一郎带队,全是精锐,装备精良。他们化装成老百姓,己经渗透到这一带了。"
卫国心头一紧。兵工厂是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血,也是根据地重要的补给来源。如果被摧毁,后果不堪设想。
"兵工厂必须转移。"卫国果断道,"现在的位置己经不安全了。"
"往哪转移?"李云飞问,"方圆五十里内,没有比废弃煤矿更隐蔽的地方了。"
卫国沉思片刻,突然指向地图上的一片空白区域:"青峰岭怎么样?那里山高林密,而且有天然岩洞。"
"太远了,运输是大问题。"赵政委摇头,"而且那里靠近白军控制区,更危险。"
"正因为危险,敌人才想不到。"卫国解释道,"至于运输,我们可以分批转移,先运关键设备和原料。"
李云飞和赵政委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点头同意:"好,就按你说的办。但动作要快,我估计敌人随时可能行动。"
当天下午,兵工厂开始秘密转移。最重要的车床和模具被拆解成零件,由骡马驮运;工人们分成小组,走不同路线;卫国则带着特战营负责警戒和掩护。
夜幕降临时,第一批设备和人员安全抵达青峰岭。这里确实如卫国所说,山势险峻,岩洞纵横。最大的一个溶洞足有半个足球场大,顶部还有天然通风口,简首是理想的兵工厂选址。
"先把熔炉搭起来。"卫国指挥道,"老周,你带人负责这个。'猴子',你去布置警戒哨,特别是那条隐蔽的小路..."
正忙着,阿秀突然拉了拉他的衣角:"卫叔叔,那边有个山洞,里面有好多亮晶晶的石头!"
卫国跟着阿秀走进一个小岔洞,果然看到岩壁上嵌着一些闪着金属光泽的矿石。他掰下一小块仔细查看,心头猛地一跳——这是高品质的铁矿!而且从伴生矿物看,很可能还有铜!
"阿秀,你立大功了!"卫国激动地抱起小姑娘转了一圈,"有了这些矿石,我们就不用全靠缴获的废铁了!"
他立刻派人去请根据地唯一懂地质的老秀才来勘测。同时,加快兵工厂的搬迁进度。到第三天傍晚,大部分设备和人员都己安全转移,只剩下最后一批原料还在路上。
这天夜里,卫国正在新厂址调试车床,突然接到紧急报告:运输队遭遇伏击!
"是倭寇的特种部队?"卫国一把抓起狙击枪。
"不像是。"报信的战士喘着粗气,"对方穿的是白军衣服,但打法很像倭寇..."
卫国立刻明白了:是投靠倭寇的白军第三师!这些人熟悉根据地情况,危害比倭寇还大。
"集合特战营!"卫国厉声道,"带上全部地雷和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