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烤着柏油路,纪风抱着塞满礼物的纸袋走进一家面馆。蒸腾的热气里,他望着师傅将抻得透亮的面条甩进滚水,突然想起南岛老家的海鲜面。当碗里堆成小山的炸酱面端上桌时,他特意让老板多加了黄瓜丝——这是给总嫌蔬菜不够的母亲的试吃报告。
筷子挑起裹满酱汁的面条,纪风的手机又震动起来。家族群里,三叔发来语音:"小风啊,给你爸带瓶二锅头!他总念叨想尝尝正宗的..."窗外蝉鸣渐盛,他一边应着,一边在购物清单上又添了几笔,盘算着下午还要去牛街买清真糕点,给在清真寺工作的表舅捎些特色吃食。此刻的他尚未察觉,自己的影子已经在阳光里拉得很长,像条蜿蜒的线,一头系着京城的繁华,一头连着南岛的海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七月流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吞吐着熙熙攘攘的人潮。邱锦书将黑色渔夫帽压至眉眼,帽檐几乎与口罩上沿贴合,仅留出鼻梁处窄窄的缝隙。深灰色连帽卫衣松垮地罩住她纤细的身形,衣摆垂至大腿中部,刻意收紧的抽绳几乎勒进锁骨,外搭的卡其色风衣皱巴巴地裹住全身,拉链顶端别着一枚贝壳胸针——那是三年前全国初中生足球联赛的纪念品。
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的声响混着机场广播的电子音,她的脚步不自觉顿了顿。三年前的场景在脑海中闪回:作为北京四中学生会会长,她在全国初中生足球联赛的后台,给满脸汗水的球员们分发矿泉水。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人群中那个仰头喝水、喉结滚动的少年,会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为她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个女生好特别!”“虽然裹得严实,但身材比例绝了!”细碎的议论声从斜后方传来。邱锦书下意识加快脚步,工装裤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是组合成员金雪发来的首尔街头直播链接,背景音里隐约传来喧闹声。她刚要将手机塞回包里,前方接机口突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
“promise five!邱锦书姐姐!”数十个举着粉色灯牌的身影从拐角涌来,灯牌上“锦书最闪耀”的字样在阳光下刺得她眯起眼。邱锦书浑身血液瞬间凝固,转身混入人群时,帆布包带缠住了书店货架,《全球抗疫纪实》的书册哗啦啦散落。¢E.Z.小′税!枉? -免,肺/阅¨独~她弯腰捡拾时,封面上“邱鹤松教授抗疫手记”的字样让她指尖发颤——那是爷爷去年出版的着作,记录着抗美援朝老兵、医学教授双重身份下的战疫历程。
恍惚间,她想起疫情最严峻时,爷爷作为医学专家奔赴一线的场景。国奥队集训期间,队员们高强度训练下伤病频发,爷爷主动前往队里为队员看诊。那时的她在韩国紧张地准备出道演出,只能通过新闻了解国内的情况。她记得报道中提到,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球员因水土不服突发高烧,正是爷爷连夜调配药方,让球员很快恢复健康,重返训练场。
粉丝的呼喊声越来越近,“锦书看这边!”“我们等了三个小时了!”她攥着书躲进书架后,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混着货架上cd播放的韩语歌。手机再次震动,李叔的消息弹出:“我在三号口,看到穿卡其风衣的你了。”
钻进黑色轿车的瞬间,邱锦书几乎是跌坐在座椅上。李叔透过后视镜打量她,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丫头,你这打扮比我们执行任务还严实。”车载广播突然切入体育新闻:“国奥队今日开启集训,队员们正以饱满的状态投入训练……”她望着窗外快速后退的街景,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涟漪。
车子驶上机场高速,邱锦书望着窗外倒退的白杨发呆。记忆如潮水漫过首尔那家炸鸡店——霓虹灯牌在玻璃上投下破碎的光,她抱着练习册撞进个背着足球包的身影。虽然已经刻意不再想起,但那个少年灿烂的笑容还是会时不时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到家啦!”李叔的声音打断回忆。军事家属区的红砖墙爬满凌霄花,邱锦书拖着两个塞满巡演纪念品的行李箱,里面有悉尼的贝壳风铃、首尔的韩服手办,还有特意为爷爷挑选的抗美援朝主题纪念徽章。推开家门的刹那,消毒水混着糖醋排骨的香气扑面而来,玄关处摆放着爷爷的老花镜和父亲的作战靴。
“锦书!”母亲王洋从书房冲出来,考古服上还沾着泥土,眼镜腿上挂着放大镜。父亲邱建国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手臂上的伤疤在阳光下泛着淡粉色——那是他在武警特战中队执行任务时留下的印记。而客厅沙发上,穿着洗得发白军装的邱鹤松正翻看着《柳叶刀》,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