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高阳现身了。
这意味着,如今已非单纯的皇孙之争,而是牵涉到了太子之位。
这场皇位继承的争斗,已然达到白热化。
与此同时,
这场争斗之火,熊熊燃烧,稍有不慎,便会将人吞噬殆尽。
太子李高阳抬头,侧目望向自己的二弟李浩然。
恰在此时,汉王李浩然也正凝视着他的大哥李高阳。
两兄弟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碰撞、火花四溅……
他们心知肚明,又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这一次,太子一脉已被彻底推向风口浪尖。
“倘若我不答应让瞻宇与瞻基之子进行一场较量,我们尚存希望,无需孤注一掷。”
太子弘熙的眼神平静,内心却思绪万千。
然而,当他望见嫡子瞻宇那双交织着纠结与渴望,又不甘的眼神时,他沉默了。
亲王弘烈,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幕。
“弘熙这些年稳坐太子之位,已忘却了父皇的性情。”
“明明是满朝文武,尤其是六部重臣,皆期盼父皇能立瞻宇为皇太孙,而今却如何?”
“父皇非但未让瞻宇继承此位,反而将弘熙的太子之位也卷入其中。”
“此景,犹如当年我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却最终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而后六年,眼睁睁看着弘熙的太子之位日益稳固,我的旧部一个个离我而去……何其相似?”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重用之人,必置于安全之地,而那些被遗弃者呢?父皇总是利用殆尽,便弃之不顾。”
正因如此,我心有不甘。
明明是我,是我立下赫赫战功,是我与父皇同心协力,共创大明基业,历经靖难之役!
而今,我却如被遗弃的抹布,无人问津。
我的成就、努力、胜利,皆成了弘熙的陪衬!
我,怎能甘心?
但此刻,
弘熙啊弘熙,是时候让你品尝这不甘的滋味了。
只怪你命不如我,未能诞下如此优秀的儿子。
只怪你视为掌上明珠的瞻宇,与吾儿瞻岳相比,不过是个被遗弃和利用的工具。
于是,
我昔日的命运、痛苦、被遗弃的经历,你将一一体验。
弘烈心中激动难抑,回想起那些不眠之夜,一股扬眉吐气之感油然而生。
此刻,自豪填满心间。
因我有一个好儿子,瞻岳。
他即便未曾作为,却偏偏能赢得父皇朱权的青睐。
非但舍弃了宠爱多年的皇长孙瞻宇。
还用瞻宇,引出了太子弘熙。
弘烈深知,此刻太子最明智之举,便是按兵不动。
只要太子不动,父皇一时难以对他们下手,毕竟废黜太子,需有理有据。
否则,史册昭彰,史笔如刀,暂且不论。
就如同潮水般猛烈的反对声浪,足以将老大人淹没。
老大人面对六部的那些官员,神色自若,坚持推举他的儿子李逸风。
但若是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六部官员呢?
还有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各省各县的大小官员,无论职位高低,若他们都纷纷上书反对呢?
老大人李渊,还能坚守得住吗?
或许能,也或许不能。
然而此刻,老大人已经采取了行动,他轻而易举地就让原本稳如泰山的太子李建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他付出了什么代价?
老大人牺牲了一个太孙之位,而王府那边呢?却未付出分毫。
这一局,他赢了。
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李承乾因此饱受非议。
李逸风登上了太孙之位,整个朝廷再无李建成父子的容身之地,天下的官员甚至连上书反对的立场都失去了。
即便上书,也不敢大声疾呼,因为他们缺乏底气。
毕竟,赌约既定,便须服输。
即便输了,也得认。
汉王世子的位置稳如磐石,深得圣心,前途一片光明。
李泰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站了出来。
老大人的心,始终偏向于他的心头肉李逸风,那么,自己的现身,
以汉王之位作为赌注,
若要赢,便要让天下人哑口无言,
让他们连指责、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
“没错,李建成以太子之位为赌注,我李泰又何尝不是以汉王之位作为筹码?”
“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
“赢了自然皆大欢喜,输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