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938年冬季。,E*Z.暁?说?惘. ~已`发*布!嶵,欣_璋?踕~
晋西北的天气,愈发寒冷刺骨。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铅灰色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将整个大地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对于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的八路军部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位于晋西北某处深山密林中的新一团驻地,此刻也是一片愁云惨淡。
新一团,是八路军某旅刚刚组建不久的一支主力团队。
团长丁伟,字启亭,是个三十岁出头的精悍汉子,面容刚毅,目光锐利,眉宇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军人气质。
他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后来又加入了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指挥能力也相当出色。
按理说,有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团长,新一团的战斗力应该不容小觑。
但现实却是,新一团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由于是新组建的部队,上级拨付的武器装备和物资都极为有限。
全团一千多号人,步枪大多是些老掉牙的“万国牌”,汉阳造、中正式、甚至还有一些从前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老套筒”,型号杂乱,性能低下,许多枪支的膛线都快磨平了,打出去的子弹飘忽不定,毫无准头可言。
机枪更是少得可怜,全团上下只有区区两挺缴获的歪把子,还经常卡壳出故障。-微?趣¢小*税`徃′ ?嶵¢歆\璋-截`更*薪?筷¢
至于火炮,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弹药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每个战士平均下来,也就能分到三五发子弹,打起仗来,都得省着点用,不到万不得己,绝不敢轻易开枪。
手榴弹倒是有一些,但大多是根据地兵工厂自己土造的“边区造”,威力小得可怜,有时候扔出去连个响都听不见,被战士们戏称为“听个响”。
就是靠着这点家当,丁伟和他的新一团,硬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残酷“扫荡”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还打了几场不大不小的胜仗,在晋西北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
但丁伟心里清楚,这样的日子,长久不了。
如果不能尽快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状况,提升整体战斗力,那么在未来更残酷的战斗中,新一团迟早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他娘的!这仗打得太憋屈了!”
团部指挥所里,丁伟狠狠地一拳捶在简陋的木桌上,震得桌上的煤油灯都晃了几晃。
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就在刚才,他接到侦察员的报告,说附近一个重要的山口,被一小股日军用两挺机枪给封锁了。¢白¢马,书′院? ,追·蕞·辛?蟑+结′
那个山口,是新一团与外界联系、获取补给的重要通道。
如果不能尽快打通,后果不堪设想。
但想要拔掉日军的这两个机枪火力点,谈何容易?
新一团缺乏有效的攻坚武器,仅靠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去冲锋,伤亡必然惨重。
“团长,要不……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政委李文英在一旁轻声劝道。
李文英是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性格沉稳,足智多谋,是丁伟的得力助手。
丁伟烦躁地摆了摆手:“还能有什么办法?小鬼子的火力那么猛,我们的枪又打不远,手榴弹也够不着,难道要让战士们拿刺刀去捅机枪眼子吗?”
指挥所里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异常沉闷。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参谋匆匆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电报。
“报告团长!旅部急电!”
丁伟接过电报,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不由得皱得更紧了。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是旅长发来的,询问新一团最近的作战情况和物资储备,并且隐晦地提醒他们,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想办法从敌人手中获取补给。
“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丁伟冷笑一声,将电报拍在桌上,“说得轻巧!要是能从敌人手里抢到东西,老子还用得着在这里发愁吗?”
他知道,旅部也是困难重重,不可能给他们太多的支援。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对了,前几天我听侦察排的王排长说,黑风口的王老虎他们,最近好像搞到了一批好东西,火力比以前猛了不少,还在瓦罐顶拔掉了一个鬼子的炮楼?”丁伟突然想起一件事,开口问道。
那个年轻的参谋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