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倘若能够运用得当,无疑将成为一股极为重要的助力。但其中所蕴含的诸多不确定性,又让他心生警惕。这枚看似极具潜力的 “棋子”,实则布满变数,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引发难以预料、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与此同时,倭国关东军的增兵行动愈发明目张胆,他们在南满铁路沿线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枪炮声时常划破宁静的夜空,给东北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街头巷尾,百姓们忧心忡忡地议论着局势,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章学良一边密切关注着关东军的动向,一边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东北的命运悬于一线。
在东北那片广袤无垠、沃野千里的乡村大地上,教育改革宛如逆水行舟,正深陷于全新且棘手的重重困境之中。彼时,章学良将军怀着对东北未来的深切期许,大力推动教育普及,志在提升民众知识素养。他广募师资,西处奔走筹集资金,又努力克服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等难题,历经千难万险,才使得大部分适龄儿童踏入了学堂,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
然而,在那绵延无尽、交通极为不便的偏远山区,不少孩子依旧因艰难险阻而被拒于学堂门外。崎岖山路蜿蜒曲折,好似一条难以跨越的天堑,孩子们求学之路艰辛无比。他们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穿越陡峭的山坡、湍急的溪流,才能抵达距离最近的学校。有些孩子甚至在途中遭遇恶劣天气,被暴雨淋得浑身湿透,却依然坚持前行。
与此同时,家庭的极度贫困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山区的家庭,大多依靠微薄的农业收入维持生计,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难以负担,更别提学习所需的各项开支了。孩子们不仅缺少书本、文具,甚至连一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寒冬时节,只能穿着破旧的布鞋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双脚被冻得红肿、皲裂。
章学良听闻此事,内心仿若被熊熊烈火炙烤,忧虑如焚。在他心中,教育乃国之根本,对于这片饱经沧桑土地的未来而言,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深知,偏远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状况若得不到改善,国家的未来便如蒙阴霾。念及此,章学良毅然决然,当即决定放下手头诸多事务,亲自前往这些偏远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要深入每一个角落,亲眼去看一看孩子们的真实困境,亲身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为这片土地的未来,为那些孩子的希望,踏出关键的一步。
出发那天,章学良褪去了平日里那身彰显威严的军装,换上了一身朴素无华的便装,仅带着寥寥几名忠心耿耿、值得信赖的随从。众人骑着健壮的马匹,迎着山间凛冽的冷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那条蜿蜒曲折、布满荆棘与坎坷的崎岖山路。一路上,山势险峻,道路狭窄,马蹄不时陷入泥泞之中,众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行。但他们怀揣着希望,向着未知却充满挑战的前方毅然前行,决心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带去一丝曙光。
“少帅,前方便是榆树沟了。听闻此地的孩童上学,需跋涉十几里的崎岖山路,一路艰辛异常。” 随从抬手,遥指着远处那片山坳,言辞间满是感慨。章学良闻言,缓缓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破败不堪的茅草屋,稀稀落落、歪歪斜斜地散落在起伏的山坡之上,在岁月的侵蚀下摇摇欲坠。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路,像是大地干裂的缝隙,隐没在丛生的杂草之中,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交通的闭塞与生活的艰难 。
踏入村子,只见村口处一群孩子正欢快嬉闹。他们身上的衣衫破旧不堪,补丁摞着补丁,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章学良目光扫过这些孩子,心中不禁泛起一丝酸涩。他缓缓蹲下身来,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轻声问道:“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去学堂念书呀?” 一个身形瘦弱的小男孩从人群中探出头来,眼神中既有对知识的渴望,又透着几分胆怯,小声说道:“想!可家里穷,实在拿不出钱,而且去学堂的路又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