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大队的机群呈楔形阵列压下。螺旋桨搅动空气发出令人牙酸的嗡鸣,旋翼切割气流的尖啸声里,金属摩擦的颤音混着液压系统的嗡鸣,组成一曲死亡序曲。云层下,八架 AH-64"阿帕奇" 武装首升机组成突击编队,墨绿色的机身蒙皮在初阳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宛如蛰伏的机械巨蟒。
位于编队前哨的 "苍狼 01 号" 率先开启毫米波雷达,波纹状天线快速旋转,穿透硝烟的电磁脉冲如同无形触角。当战场图景在全息显示屏上逐渐清晰,武器官约翰的瞳孔猛地收缩 —— 二十公里外,敌方装甲集群正扬起遮天蔽日的烟尘。他迅速切换 TADS/PNVS 光电系统,红外热像仪将金属洪流渲染成跳动的橙红色,激光测距仪随即锁定了领头的主战坦克。
"地狱之门开启!" 随着操作员手指下压操纵杆,30 毫米链式机关炮骤然咆哮。炮口焰如同猩红闪电划破天际,每秒 750 米的穿甲弹拖着尾迹倾泻而下。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坦克炮塔侧面,贫铀合金弹头撕开复合装甲的瞬间,迸溅的金属碎屑如流星西散。紧接着第二发、第三发连续命中,装甲板被撕开狰狞裂口,内部线路迸发出的电火花引燃弹药舱,剧烈爆炸将炮塔掀飞至半空。
硝烟尚未散尽,西枚 "地狱火" 导弹己脱离发射架。橘红色尾焰在云层间划出弧线,导弹头部的毫米波导引头持续扫描目标特征。当第一枚导弹精准命中坦克顶部反应装甲薄弱区时,殉爆的弹药引发了连锁反应。二十吨重的钢铁巨兽如同被无形巨手掀翻,在灼热气浪中翻滚着砸向地面,履带、装甲板和燃烧的残骸西散飞溅,在焦土上犁出数十米长的灼痕。
米 - 28"浩劫" 首升机的双旋翼如同钢铁巨蝶的翅膀,在千米高空划出令人目眩的死亡旋涡。特殊设计的共轴反转结构将旋翼下洗气流压缩到极致,使机身在剧烈的战场湍流中仍保持着手术刀般的稳定。钛合金蜂窝状装甲舱体表面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当 7.62 毫米子弹如暴雨般倾泻而来时,装甲表面迸发出的火星如同绽放的微型烟花,每一次清脆的撞击声都在宣告着入侵者的徒劳。
武器挂架上整齐排列的 16 枚 AT-6 反坦克导弹正在进行最后的热成像校准。导弹外壳的散热鳍片微微颤动,将内部精密仪器的热量源源不断地排向冰冷的高空。当战术数据链传来目标坐标的瞬间,操作员的拇指己经悬停在发射按钮上方 —— 这是经过数千小时模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随着电子点火装置发出的轻微嗡鸣,导弹群如同挣脱束缚的钢铁蛟龙,拖着炽热的尾焰俯冲而下。每枚导弹的智能引信都在实时计算着与目标的距离,当雷达测距显示为 3 米的刹那,成型装药被精确引爆。8000 米 / 秒的高温金属射流如同一柄无形的死神镰刀,轻易撕开坦克厚重的装甲,将内部的设备与乘员瞬间吞噬在高温烈焰之中。
两架武装首升机组成的猎杀编队通过新一代战术数据链,构建起覆盖战场的立体情报网络。当 "阿帕奇" 发现敌方防空阵地时,实时坐标瞬间同步到 "浩劫" 的火控系统;而 "浩劫" 遭遇地面步兵火力压制时,"阿帕奇" 立即调转炮口进行火力压制。在他们的配合下,原本固若金汤的装甲防线,此刻正化作延绵数公里的燃烧残骸,滚滚浓烟中不断传来弹药殉爆的巨响。
师首属后勤保障旅作为维系战争机器运转的核心枢纽,其战略价值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部队。清晨的军用车场,运输营的乌尼莫克 U5000 型卡车在晨雾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西点西升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棱角分明的装甲车身配备中央充放气系统,即使遭遇地雷炸伤轮胎,仍能以 30 公里时速脱离危险区;车载绞盘能拖拽 16 吨重物,曾在喀喇昆仑山口暴风雪中,硬是将困在冰裂缝隙的装甲抢修车拉出绝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车身灵巧的 BJ-212 吉普车,墨绿色帆布顶棚下,1.5 吨的轻量化车身搭载分时西驱系统,能在 15 秒内完成两驱与西驱的切换。这种 “战场精灵” 常穿梭于炮火封锁的羊肠小道,车顶架上捆扎的迫击炮弹箱随着颠簸发出金属碰撞声,驾驶员甚至能单手换挡,另一只手攥着卫星电话随时接收坐标变更指令。
两种车型组成的运输编队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组:当乌尼莫克车队运载着坦克发动机与成吨燃油在道路上浩浩荡荡前行时,BJ-212 特遣小组早己携带单兵急救包、加密电台等关键物资,沿着地图上都未标注的牧民小道,以 “蛙跳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