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底座取出,符身投射的光网立即收缩成一道赤铜色的线,线的长度经测量为 17 丈 —— 恰好是弩箭的有效射程。光线上浮现出司明手写的防御口诀,口诀的每个字都对应着一个弩箭触发参数,参数值经换算与时差方程式的解值完全相同,"父亲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司南望着口诀末尾的 "天璇" 二字,"他把最关键的防御参数," 留在了江南道的天璇符里,"没有它," 我们的防御会有 17 刻的漏洞," 与对照表的误差值一致。
卯时初刻,东方泛起鱼肚白,七座日晷的阴影开始向东移动,移动速度与实验结果的方位误差增速完全相同。阿夜最后检查了一遍弩箭阵,确认每个机关的参数都与墨九计算的假秋分时间精准对应,"从辰时三刻到午时三刻," 七个时辰的防御无缝衔接,"就像投影的二十年前星象," 只是这次我们站在了防御的一方。
墨九的机关盒突然发出提示音,提示内容显示所有弩箭的时间触发装置已与观星阁的浑天仪同步,同步精度达到 017 刻 —— 长安日晷误差表的最小单位。他比出 "静候秋分" 手势,机关盒的屏幕上,七枚铜符的虚影正缓缓向北斗七星阵的位置移动,只是 "天璇" 位的虚影仍处于空白状态,空白处的坐标经换算,与铜符坯料的 "溧水" 刻痕完全相同。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日晷指针,阿夜带着暗卫们悄然撤离磁石区,只留下四十九具弩箭在地下静静等待。狼首面具的最后一次扫描显示,整个弩箭阵的能量分布与墨九测绘的误差图形成完美的互补 —— 哪里有磁石干扰,哪里就有弩箭的防御,这种互补性就像铜符拓片与实物的吻合,只是还差一块关键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