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定位——评书里的处世智慧,早已化作调节民间矛盾的润滑剂。
六、江湖在方寸之间
如果说书场是沸腾的盖碗茶,那么茶客与说书人便是沉浮其中的茶叶,每一次互动都激荡着文化的醇香。书场里的江湖,远比故事本身更加鲜活生动。前排常坐着几位“老书虫”,听了几十年书,对剧情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说书人。要是说书人哪天说错个年份、记错句词,他们立刻就会“挑刺”:“李老师!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走的是北路,你咋说成南路了?”说书人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回应:“老哥哥好记性!这一回算我请客,茶钱记我账上!”
后排总有不少“流动听众”。卖糖画的张师傅挑着担子路过,听得入迷,就把担子往墙边一靠;送快递的小哥电动车一锁,站在门口听得忘乎所以;还有那穿汉服的小姑娘,专门从郊区赶来,就为听一段《白蛇传》。书场成了个奇妙的磁场,贩夫走卒、文人雅士,都被这一方小天地吸了进来。
说书人的收入全靠“打赏”。一曲终了,他们捧着竹制的“打赏筒”绕场一周。茶客们随意打赏,多则十块八块,少则一块五角,图的就是个乐呵。曾见过一位拾荒老人,颤巍巍摸出皱巴巴的纸币放进筒里,说书人赶忙作揖:“老爷子留着买馒头!”老人却摆摆手:“听您说书,比吃红烧肉还香!”
书场里还流传着不少趣事。有位老茶客,每次听到精彩处,就会情不自禁地拍大腿,天长日久,把竹椅的扶手都拍得包浆发亮;还有个小朋友,听了《西游记》后,非要让妈妈给自己做个金箍棒,天天扛着来听书。这些故事,又成了说书人口中的新素材。
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书场江湖里,李伯清在成名后,依然心系书场文化。他在锦里开设了自己的书社,这里不仅是评书表演的场所,更成为了巴蜀文化的展示窗口。每天,书社里座无虚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听上一段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这里,他继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着新的故事,传递着巴蜀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了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这些看似平常的市井图景,折射出巴蜀文化中“小茶馆大社会”的特质——在书场这个微型江湖里,没有森严的等级秩序,人们通过对同一故事的共鸣,消解了身份差异,而这种包容性,恰是巴蜀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七、弦歌不辍守流年
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书场渐渐没了往日热闹。在彭镇观音阁老茶馆,我曾与68岁的王说书人深谈,他翻开布满裂痕的《评书底本》叹道:“现在年轻人连‘摆龙门阵’都快不会说了,更别提听懂评书里的老典故。”数据印证着他的忧虑:成都市语言文字办公室2023年调查显示,18-25岁群体中,能流利使用方言交流者不足40%。年轻一代对电子屏幕的依赖,让传统书场的竹椅逐渐蒙尘;而茶馆租金的上涨、商业化改造的冲击,更让许多老书场被迫关门。
但总还有人守着一方小天地。重庆磁器口的王说书人已过古稀,有人劝他录短视频,他摇头:“说书要的是现场烟火气,少了茶碗碰响和观众叫好,就像火锅没了牛油,没了魂!”而新生代说书人也在摸索新路。90后的小李在直播间开“云书场”,穿汉服、持团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西游记》,弹幕纷飞:“猴哥这波操作666!”但他坦言:“线上打赏虽多,可少了茶碗碰撞的背景音,总觉得缺了点地气。”
茶叶在沸水中几经起落才释放醇香,正如评书在时代浪潮中历经变迁,却始终沉淀着巴蜀的文化真味。暮色里,老书场的灯笼亮了,说书人的声音混着火锅香、麻将声在街巷飘荡……这绵延千年的文化回响,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只要盖碗茶的热气未散,只要惊堂木的余韵仍在,巴蜀大地上的精神江湖,便永远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许有一天,实体书场会消失,但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侠义、柔情、智慧,早已化作巴蜀人的精神血脉,在时光长河里,等待着与新时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