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3章 巴渝春节习俗:镌刻在岁月里的烟火与传承

第33章 巴渝春节习俗:镌刻在岁月里的烟火与传承

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浇蜡烛:传统手艺中的温暖之光

香烛、纸钱和鞭炮,是过年祭拜必备的用品。在巴渝地区,香烛、纸钱和鞭炮都有固定的老店订制,唯有蜡烛,大多数人家都自己制作。因为香烛店的蜡烛不经点,还怕不干净。制作蜡烛是有讲究的,烛心以苦竹为上品,点燃后化为灰白色的灰,其它的竹子就差多了。竹材要在六七月间到竹林中去选,截取阴干,然后依需要大小削刮,放到太阳下曝晒储存。冬天到了,开始裹灯草,腊月初才浇上烛心,晾干便成。祭神用的烛不能用牛油,家乡的烛都是用一种名叫桊子树的结子的油,加上白蜡,煎化成汁液,一次一次浇上烛心。

这一习俗藏着山地生活的生存密码与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巴渝多山地,旧时交通闭塞,物资匮乏,香烛这类祭祀用品难以从外界大量购入,且民间认为“神前烛需洁净”,市集售卖的蜡烛可能掺杂劣质油脂,恐对神灵不敬,于是自给自足的浇烛习俗便在农家生根。苦竹纤维坚韧,燃烧时灰烬呈白,被视为“洁净之兆”,契合祭祀“心诚则灵”的核心;桊子树(又称乌桕树)是巴渝常见的乡土树种,其种子榨出的油脂凝固点高、燃烧稳定,且当地有“桊子树结果丰,来年收成就好”的说法,用其油脂制烛,暗含“以自然馈赠敬神灵,祈五谷丰登”的寓意。如今虽有现成蜡烛可用,但不少老人仍坚持手工制作,他们说:“亲手浇的烛,火苗稳,神灵才肯听祷告。” 烛火跳动间,既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延续,也是山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的传承。

按麻糖:甜蜜年味的匠心制作

麻糖,也叫炒米糖,是巴渝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小吃,种类很多,有芝麻、花生、核桃(胡桃),馃子麻糖。按麻糖就是制作麻糖,大多选在腊月初八左右,也有迟到二十三以后的。按麻糖的制作过程是先在六、七月间将糯米蒸熟,阴干后叫阴米。按麻糖前先将阴米渗入特制的油炒中爆炒胀大,叫炒米。?白!马.书*院* ,首_发`然后,起油锅加糖(水糖和红饴糖水)煎化,火候不宜太老,老了有焦味;也不能太嫩,太嫩糖汁凝结力不够,麻糖按不拢。再加入适量的炒米和人们喜欢吃的芝麻、花生或核桃,搅拌均匀,起锅倒上案板。用木板压平、压紧;用刀切成厚五公分、长一尺、宽十公分的长条;再砍成两片。背面相叠合,再压紧,横切约一公分厚一块,每八块为一方,用毛边纸,加以包装,便成为一封封的麻糖了。麻糖按好,分类装罐,罐底先放置石灰防潮,一罐罐储放到阁楼上,够第二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和娃儿们解馋食用。一口麻糖,酥脆香甜,那是岁月沉淀的甜蜜,也是新年最温暖的慰藉。

这一习俗是农耕时代“储粮备荒”智慧的甜蜜化身,更藏着家族协作的温情密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巴渝乡村以糯米种植为主,但糯米不易储存,聪慧的先民便想出“阴米制糖”的办法,将糯米制成耐储存的“阴米”,腊月再加工成麻糖,既能长久保存,又能在春节时作为待客甜点,是物资匮乏年代对粮食的极致利用。制作时对火候的讲究——“糖汁不老不嫩”,恰如农耕社会对“适度”的追求:太老则味苦,象征生活过苦;太嫩则松散,寓意“根基不稳”,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凝聚成形,暗合“日子要稳扎稳打”的生活信念。按麻糖时,男人负责炒米、熬糖,女人负责搅拌、切块,孩子们则在旁帮忙递工具、捡掉落的碎糖,全家上阵的场景,是春节前最温馨的“家庭动员”。如今,机器生产的麻糖随处可见,但农家仍保留手工制作的习惯,老人会对晚辈说:“麻糖要按紧才不散,就像一家人要心齐才安稳。” 这酥脆香甜的味道里,藏着的是对农耕文明的怀念,更是家族凝聚力的味觉象征。

春倌说春与冬至吃“头脑”:岁末的别样期盼

办年货的热闹中,乡间还藏着另一番忙碌——春倌们已开始准备走村串户的家当。他们手持刻着“春牛耕田”图案的木牌,春帖上用朱砂写着“立春大吉,五谷丰登”,走在田埂上时,嘴里的春词便随着脚步流淌:“春牛蹄子肥,今年谷成堆;春牛尾巴长,秋收满粮仓。”农户们听见声音,会早早备好米粮相赠,接过春帖仔细贴在堂屋墙上,仿佛这红色的墨迹能引来一整年的好收成。这“说春”的习俗,从明清时便在巴蜀乡间流传,春倌的脚步踏过千村万落,把农耕的时令与期盼,悄悄种进每个人的心里。

而冬至前后,城里乡下的厨房里,总有陶罐咕嘟作响。那是在熬制“头脑”——羊肉切成大块,与川芎、当归、生姜一同焖煮,汤汁熬得浓白,再配上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