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40章 川江号子:波涛上的生命长歌

第40章 川江号子:波涛上的生命长歌

泡的人间烟火

川江号子不仅是劳动的旋律,更是巴渝人生活的写照。不同的水情、不同的劳作,对应着不同的号子,其丰富的曲调犹如一部鲜活的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平水行船时,号子舒缓悠扬,如《小河淌水》般婉转:“太阳出来啰——照江心哟——妹妹在家哟——等哥回哟——”纤夫们一边拉纤,一边用歌声诉说着对家人的思念。那歌声里,藏着家中年迈的父母,藏着灶台上升腾的炊烟,更藏着新婚妻子倚门盼归的身影。这种抒情性的号子,展现了民间音乐中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劳动号子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川江号子的音乐层次。

江边的女人们,虽未直接拉纤,却用针线与歌声,织就了号子的另一半血肉。重庆弹子石老街的老茶馆里,86岁的王婆婆还能哼出“编纤绳号子”。她12岁起跟着母亲学编纤绳,用浸过桐油的麻线混着棕丝,要编三天才能成一根丈许长的纤绳。编的时候,女人们围坐在青石板上,腿上铺着粗麻布,手里的线团滚来滚去,嘴里就唱:“麻线紧哟,棕丝牢哟,拉着船儿过险滩哟——”这号子节奏舒缓,刚好配合手指的动作:拉线时唱“紧哟”,打结时唱“牢哟”,线越紧,歌声越亮。王婆婆的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变形,“男人在江上拼命,我们就在岸上把绳子编牢,这号子是给他们保命的。”她指着茶馆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纤绳粗如碗口,“你看这纹路,都是跟着号子的节奏编的,一节紧一节松,像极了江浪的起伏。”

码头边的茶馆里,常常能听到老纤夫们聊起当年的故事。独眼的王老汉总爱眯着那只好眼,慢悠悠地说:“想当年,我和你李叔在船上拉纤,他媳妇快生娃了,心里急得慌。拉纤时唱的号子都变了味儿,把‘嘿咗’都唱成了‘娃儿’!”众人哄笑,笑声里却藏着心酸。他们知道,在这川江上讨生活,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每一次离家,都可能是永别。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为川江号子注入了浓厚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记录民间生活的重要音乐载体。

阿柱在江边认识了卖茶蛋的姑娘阿巧。阿巧的茶摊就设在纤夫们歇脚的地方,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茶蛋,把一个个鸡蛋放进用桂皮、八角、茶叶熬制的卤汤里,小火慢炖。每当拉纤归来,阿巧总会留几个热乎的茶蛋给他,还会悄悄往他手里塞一块干净的布,让他擦擦汗。有一回,阿柱拉纤时受了伤,肩膀被纤绳勒得血肉模糊。阿巧得知后,偷偷用卖茶蛋的钱请郎中给他治伤,还每天给他熬药。阿柱感动不已,却羞于表达,只能在拉纤时,对着阿巧的茶摊唱起深情的号子:“江边有棵哟——黄桷树哟——树下站着哟——我心尖哟——”这种将爱情故事融入号子的方式,体现了民间音乐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川江号子成为了民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狐μ`恋ˉ:文,a¢学,μ, :|?追-?最.÷+新?-:章.??节¨μ

更动人的是“送船号子”。每当船队出发,岸边的妻儿会站在礁石上,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影唱:“船儿走哟,莫回头哟,平安归来喝老酒哟——”这歌声不像拉纤号子那样有力,尾音带着颤音,像江雾缠绕船帆。老纤夫们说,最怕听到这号子,“那不是送船,是把心拴在船尾跟着走”。有次阿柱过滟滪堆时差点落水,恍惚间竟听到了妻子的送船号子,那声音穿透浪涛,让他猛地抓住了身边的礁石——这歌声,成了比纤绳更结实的精神绳索。

除了爱情,号子还承载着巴渝人的生死情义。一次行船途中,木船被礁石撞出裂缝,江水不断涌入。危急时刻,号工大喊:“兄弟们,舍命保船!”纤夫们二话不说,纷纷脱下衣服、被褥去堵漏洞。号子声再次响起,这次没有了往日的激昂,而是悲壮苍凉:“船在人在哟——船亡人亡哟——同生共死哟——闯难关哟——”江水冰冷刺骨,纤夫们却浑然不觉,在号子的激励下,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将船靠岸。当危险解除,他们才发现,彼此的手早已紧紧握在一起,指缝间满是血痕。这种体现团结协作和生死与共精神的号子,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情感价值,展现了劳动人民高尚的精神品质。

五、号子之变:时代浪潮中的回响

随着蒸汽机的轰鸣声在川江响起,木船渐渐被轮船取代,纤夫这个职业也逐渐走向消亡。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批专业纤夫放下了手中的纤绳。阿柱成了轮船的船员,可他总觉得,机器的轰鸣声再响亮,也比不上当年的号子声有温度。那些曾经响彻川江的号子,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号工们聚在茶馆里,一遍遍地哼唱记忆中的旋律,却发现很多曲调已经模糊。他们试图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