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41章 巴蜀少数民族金银玉器传奇

第41章 巴蜀少数民族金银玉器传奇

多少年后还能认出来。”

磨玉的石板是祖上传下来的青岩,长三尺,宽两尺,边缘被磨得像镜子。粗磨时要用河里的砂石,像给玉“剪头发”,要顺着玉的纹路磨,不能横冲直撞;细磨时换麂皮,得磨到玉能照出人影才算成。父亲常说:“玉要磨,人也要磨,越磨越亮。”我二十岁那年,把一块准备做玉琮的料子磨裂了,裂纹像条小蛇,在玉上爬。我抱着玉哭了一下午,父亲却用红铜丝把玉缠起来,在裂口处刻了朵羊角花:“你看,玉碎了,还能开出花来,人也一样,跌了跤,爬起来更精神。”

羌族的玉是会“说话”的。我儿子出生那天,神龛上的玉璧突然变得温润,像捂热的鸡蛋;老伴走的那年冬天,玉璧上长出块淡淡的黄斑,像滴没擦干的眼泪。每年春耕前,我会把玉璧摆在碉楼前的祭台上,用松枝蘸岷江的水洒在上面,柏枝的烟雾里,玉纹的影子在墙上晃,像祖先在点头。有次城里的教授带着放大镜来,对着玉璧看了半天,说上面的水纹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是一个路子。“你们的祖先,早就懂得跟自然对话。”教授的话我听不太懂,但我知道,玉里住着祖先,他们看得见我们现在的日子。

现在,我的孙子阿吉在县城读中学,他带了台小小的扫描仪回来,把玉璧上的纹路扫进了电脑。屏幕上,九曲水纹被放大了几十倍,阿吉指着那些弯弯绕绕的线条说:“爷爷,你看这像不像小鱼?这像不像云朵?还有这个,像小羊在吃草。”我摸着冰凉的玉璧,突然觉得玉不怕变,它可以摆在神龛上,也可以住在电脑里,只要我们还记得——记得玉的温度,记得祖先的话,记得我们是羌族的后代。

上个月,阿吉把扫描出来的玉纹印在了学校的文化墙上,好大一片,绿莹莹的。放学时,孩子们围着墙看,指指点点,像当年的我围着父亲的磨玉石板。风吹过碉楼的四角,“呜呜”响,像祖先在说:“好,好,根还在,就好。”

苗族:阿美的银饰家书

我叫阿美,是苗族银匠的女儿。我的银角头饰高半米,像两只展翅的蝴蝶,上面镶着三十六个小银铃,一走路就“叮铃铃”响,像跟着脚步唱歌。这是阿爸花了三个月做的,银料是他用两担新收的谷子,跑了四个圩镇换来的。银角做好那天,阿爸把它举到太阳底下,阳光透过银铃,在地上洒下好多小光斑,像星星落了一地。“苗家的银饰,是会走路的家谱,”他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银角上的指纹,“戴着它,就不会忘了从哪来。”

阿爸的工具箱里藏着个宝贝——块黑亮亮的“银母”,是块传了五代的老银锭。银母比我的巴掌大,表面被几代人的手摸得发亮,上面的刻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每次熔银前,阿爸都要对着银母拜三拜,嘴里念着:“老祖宗,借点灵气,让银听话,让纹好看。”他说银母里住着祖先的灵气,能让银料更“听话”。有次我趁阿爸去后山砍柴,偷偷打开工具箱摸了摸银母,冰凉的金属却带着点说不出的温润,像握着块冻住的月光。那天晚上,我梦见银母长出了翅膀,在月光下飞,翅膀上的刻痕里,飞出好多小人,都戴着和我一样的银角。

“银母会‘说话’,”阿爸熔银时总让我凑过去听,火塘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把他的脸映得通红。“你听,银水在坩埚里‘咕嘟’响,那是它在跟老祖宗打招呼呢。”熔银的坩埚是阿爸用山上的红泥做的,外面缠着铜丝,能抗住高温。他把银锭放进坩埚,架在炭火上,手里拿着长柄钳,时不时翻一下银锭。“火太旺,银会焦;火太弱,银不化。”他一边添炭一边说,“就像对人,太凶了不行,太柔了也不行,得恰到好处。”银锭化成水的时候,会泛起一层淡淡的白光,阿爸说那是“银魂”,这时候要念段古歌,银魂才会留在料里。古歌的调子很老,像山风穿过碉楼的声音,阿爸唱的时候,眼睛会望着远方,好像在看好多好多年前的事。

我的银围腰上刻着我们苗家的迁徙路线。阿爸刻的时候,我就蹲在旁边看,他的刻刀在银片上游走,像条小蛇。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巴蜀的大山,每道纹路都是一段路:有的地方弯弯曲曲,像走了冤枉路;有的地方笔直,像遇到了平坦的河滩;还有的地方刻着小小的房子,那是祖先曾经住过的村寨。“这道最宽的纹路,”阿爸指着一条银线说,“是咱们渡过的金沙江,当年好多人在这丢了性命,刻宽点,让后代记得难。”他刻到江边的石头时,手突然抖了一下,刻刀在银片上留下个小坑。“这是当年掉在江里的孩子,”阿爸用手指摸了摸小坑,声音有点哑,“也算让他跟着咱们走。”

阿爸刻银时,嘴里总哼着古歌,歌词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藏着银饰的做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