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44章 巴蜀五峰海拔纪:云端之上的五座天然丰碑

第44章 巴蜀五峰海拔纪:云端之上的五座天然丰碑

已经看不清。但有一页写得特别清楚:“1954年3月12日,雪。今天凿开了第三个炮眼,钢钎断了。班长说,雀儿山硬,我们的骨头更硬。晚上梦见我娘做的热干面,香得很。”小战士后来在一次雪崩中牺牲了,连遗体都没找到。“我爹说,他的钢钎现在还插在那段路上,”老王把日记本轻轻放回盒子里,“现在隧道通了,没人再走那段老路,但每次下雨,我总觉得能听见钢钎撞石头的声音,叮叮当当的,像有人在接着凿。”

如今的雀儿山隧道长7079米,海拔4378米,通车后缩短了2小时车程,但老川藏线上的“怒江72拐”仍在诉说当年的艰险。老王现在的工作是巡查隧道,每天开车从这头到那头,车灯照在光滑的路面上,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以前跑车要走5个小时,现在10分钟就穿过去了,”他拍了拍方向盘,真皮套子磨出了个洞,“可我总爱绕去老路走走,看那些被雪埋了半截的旧路碑——最高的那块刻着‘海拔5050米’,字缝里还卡着2008年的雪粒,抠都抠不下来。”

上个月,隧道管理站来了批00后新兵,跟着老王学养护。有个小伙子问他,既然隧道这么方便,为啥还要守着老路?老王没说话,拉着他爬上垭口,指着远处的冰川。“你看那冰蘑菇,”他说,“隧道是给车走的,老路是给心走的。当年的人用命铺的路,总得有人记着它的温度。”小伙子似懂非懂,掏出手机拍冰裂缝,阳光正好照在三色条纹上,蓝得像块宝石。“这颜色,像我奶奶的老花镜,”小伙子突然说,“她总说,老物件看着旧,其实心里亮堂着呢。”

山脚下的新路海是冰川堰塞湖,湖岸的玛尼石堆高达3米,石面上刻着藏文六字真言,每当山风掠过,经幡便发出哗啦声响,与湖浪拍打湖岸的声音交织,如同山神的低语。老王常来湖边捡玛尼石,把那些刻得模糊的石头重新打磨,再请喇嘛刻上新的经文。“我爹以前总在湖边煨桑,”他往湖里扔了颗小石子,涟漪一圈圈荡开,惊起几只黄鸭,“他说新路海是雀儿山的眼睛,能看见走远的人。”

去年秋天,那个湖北小战士的侄子来了,带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年轻人眉眼像极了日记里描述的模样,穿着军装,胸前别着枚军功章。“他侄子说,家里人找了六十年,就想知道他最后在哪段路上,”老王领着他走到那块最高的路碑旁,“我指给他看碑后的雪坑,告诉他,你叔叔的钢钎,就扎在雀儿山最硬的地方。”年轻人扑通跪下,额头抵着路碑,眼泪落在字缝里,很快就冻成了小冰粒。

傍晚的雀儿山开始飘雪,老王往隧道口的值班室走,身后的老路渐渐隐在雪雾里,只有路碑的顶端还露着,像根不肯弯的脊梁。风掠过经幡的声音里,似乎混着钢钎凿岩的脆响,还有日记本里那句没写完的话:“等路通了,要让所有车都带着热干面的香味,稳稳地过……”

四、格聂神山:6204米的隐秘圣峰

在理塘县的毛垭大草原深处,格聂神山以6204米的海拔静静矗立,相比贡嘎和四姑娘,它更像一位隐世的高僧。藏语称其“格聂昂然”,意为“殊胜的神山”,山体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形成了独特的金字塔造型。我在冷谷寺遇见它时,晨雾正从山谷升起:主峰如金字塔般端坐云海之中,两侧的卫峰如信徒般跪拜,而山脚下的格聂之眼,那片圆形的高山湖泊,正倒映着雪峰的身影,湖面的涟漪像高僧打坐时袈裟的褶皱。

冷谷寺的僧人尼玛今年52岁,在这里修行已经30年。他的僧袍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无数次转动经筒留下的痕迹——寺里的大经筒高3米,周长5米,尼玛每天要转108圈,手掌贴在包着铜皮的筒壁上,能清晰地摸到岁月刻下的纹路。“刚来时师父告诉我,经筒转得慢,才能听见神山说话,”尼玛往酥油灯里添了点油,灯芯爆出个小火星,“现在才懂,不是神山在说,是我们的心在听。”

寺庙的藏经阁里藏着幅百年前的唐卡,画的是格聂神山的全景,金字塔形的主峰周围,标注着108处修行洞。尼玛年轻时曾跟着师父去寻访这些山洞,在海拔5000米的一处岩洞里,发现了半截磨损的转经筒,木头已经发黑,上面的六字真言却还能辨认。“师父说,这是百年前的隐士留下的,”尼玛用软布擦拭着唐卡上的雪峰,“他在洞里住了20年,靠吃岩柏和雪水活着,圆寂时坐着就化成了石头。”现在那处岩洞成了转山者的歇脚点,石壁上被后来人刻满了祈愿词,新旧叠加,像层叠的年轮。

格聂的地貌多样性堪称地质教科书。南坡发育着13个冰川湖泊,其中肖扎湖群如珍珠散落山间,湖水因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