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雨来临,鸱吻在电闪雷鸣中巍然屹立,给人以安心之感。
绵阳城隍庙的壁画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色彩鲜艳。“善恶报应图”里,行善者被仙鹤引向云端,他们面容安详,身上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作恶者则被牛头马面拖入油锅,脸上满是惊恐与悔恨。这些壁画的边框,用朱砂勾勒着道教符箓,仿佛给故事加上了神圣的封印。当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壁画上,光影交错间,善恶有报的警示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在长辈的带领下,驻足观看壁画,听着一个个劝善故事,在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
最令人称奇的是重庆丰都的奈何桥。石板上镶嵌的北斗七星,并非简单的装饰。按照道教说法,亡魂需踩着星位过桥,方能脱离苦海。每逢庙会,孩童们在桥上嬉笑奔跑,老人们在一旁念叨着“莫踩错星宿”,神秘的道教信仰,就这样化作了市井间的家常话语。桥边的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夜晚,月光洒在奈何桥上,给这座神秘的桥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
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道教将巴蜀各地五花八门的城隍传说,整合成统一的信仰体系。成都城隍文翁从地方长官升格为天庭命官,这个转变不仅赋予信仰正统性,更让城隍信仰走出巴蜀,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道教通过经典文本与科仪体系,为城隍信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规范的仪式流程,使其从地方俗信升华为具有普世性的宗教信仰。而民间也不甘示弱,硬是将麻辣鲜香的川味带进庄严道场。青城山道观里飘出的麻辣粽子香气,让神仙也沾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在城隍祭祀中,供桌上常常出现具有巴蜀特色的美食,如麻辣鲜香的香肠、软糯可口的糍粑,体现了道教对地方文化的包容。
在宜宾的城隍祭祀上,道士们用四川方言吟诵《城隍宝诰》,古老经文与川音俚语碰撞出奇妙韵律。这种“接地气”的改变,让道教从高深莫测的仙山走入寻常巷陌。百姓们未必能背诵《道德经》,却都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神明,既是城隍庙中威严的城隍爷,也是道教千年传承的道德律令。城隍庙成为了道教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祭祀、庙会等活动,道教的善恶观、生死观等理念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巴蜀儿女的行为和价值观。
当最后一缕夕阳染红城隍庙的飞檐,晚课的钟声从道观传来。巴蜀大地上,这样的场景已重复千年。城隍庙与道教,一个是人间烟火的容器,一个是精神世界的灯塔,它们相互滋养、彼此成就,共同编织出一张细密的文化之网,网住了岁月,也网住了一代又一代巴蜀儿女的信仰与乡愁。在香火与炊烟的交织中,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温度,听见历史深处,文化共生的绵长回响。无论是庄严的祭祀仪式,还是热闹的庙会活动;无论是精美的建筑雕刻,还是动人的传说故事,都在诉说着城隍庙与道教深度联结的深厚历史,展现着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继续在时光中传承、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