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巴蜀艺术家的担当与风骨 。
学术与医学的济世之光
在学术的殿堂里,袁焕仙与谢无量以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成为民国时期巴蜀学术的杰出代表。
袁焕仙,四川盐亭的宗门大德,一生致力于禅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1943年,他在成都成立“维摩精舍”,广收弟子,讲学论道。他的思想深邃,言辞犀利,将禅宗的智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世人。他的着作《榴窗随判》《黄叶闲谈》等,蕴含着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思考,为迷茫中的人们指引着心灵的方向 。袁焕仙就像一位精神的导师,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心灵的净土,让禅宗文化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2鸿(特3?小,?说×£/网\§\ ?¥?最¢新%?章¨节£a^更ˉ$@新<§快?%;
谢无量,四川乐至人,是一位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领域的通才。他在学术研究上造诣颇深,《中国大文学史》是他的扛鼎之作,这部着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谢无量的学术研究,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范式,而是以开放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而在医学领域,沈绍九与肖龙友则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巴蜀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沈绍九,虽祖籍浙江绍兴,但祖辈定居成都后,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成都四大名中医之冠。他于19世纪末正式行医,创设了成都首家送医送药的医馆,以仁心仁术造福百姓。临床之上,他辨证精微,方药配伍巧妙,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常见疾病,都能药到病除 。他对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绍九就像一位守护生命的天使,用自己的医术为巴蜀人民驱散病痛的阴霾,带来健康与希望 。
肖龙友,四川三台人,与京城其他三位名医并誉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冠。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他与陈蕴生医师携手,运用中草药成功救治了无数患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展现出了卓越的医术和医者仁心 。1934年,他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肖龙友一生潜心研究中医,对中医经典着作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医者的使命担当 。
金戈铁马铸军魂
在战火纷飞的民国,巴蜀大地还孕育出了一批战功赫赫的军事将领,他们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扞卫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
王缵绪,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自幼饱读诗书,1905年考取秀才,而后投身军旅,考入四川军事讲习所、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自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他从营长做起,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历任旅长、师长、军长等职。二刘大战时,他率军助刘湘统一四川,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让百姓得以在短暂的和平中休养生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缵绪更是展现出了无畏的爱国情怀。1938年初,刘湘病逝,他接任四川省主席一职,在任期间,他励精图治,积极整顿吏治,裁撤机关冗员,节省公帑,深入各县考察,为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和兵源补给殚精竭虑,使得四川成为了稳固的抗战大后方 。同年8月,他毅然辞去省主席职务,亲率第29集团军出川抗战,与长子王泽浚并肩作战,转战鄂豫湘战场,亲历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七大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他身先士卒,曾在枣宜会战中身负重伤,却从未退缩。第29集团军在他的带领下,与日军浴血奋战,参加对日作战2300余次,击毙击伤日军官兵4万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不仅如此,王缵绪还热心教育事业,早在1920年任川军第9师18旅旅长兼任川南道尹时,就力行兴水利、筑公路、奖励留学及新文化运动,聘请恽代英等到川南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又创办私立巴蜀学校,购置先进教学设备,聘请叶圣陶等知名人士主持教务,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
刘湘,四川大邑人,毕业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