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天府之国”,如今街头巷尾弥漫着茶香与美食的诱人气息。*6′1·看~书,网· ?免\费\阅?读\宽窄巷子里,游客熙熙攘攘,尽情品尝着特色小吃,感受着悠闲惬意的慢生活;锦里古街华灯初上时,热闹非凡,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的繁华相互交融,让人沉醉其中。然而,很少有人知晓,这座看似岁月静好的城市,其历史却布满了残酷与沧桑的印记,曾三次被血色阴影无情笼罩。每一次的劫难,都如灭顶之灾般沉重,几乎将这座城市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但令人惊叹的是,成都宛如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不死鸟,即便一次次被摧毁,也总能在废墟中重新崛起,将曾经的苦难化作滋养文化的深厚养分。
第一次噩梦:三国末年的兵荒马乱
三国时期,成都作为蜀汉的都城,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诸葛亮在这里殚精竭虑,为了兴复汉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百姓们虽然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和兵役,但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这一切在公元263年被彻底打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蜀国,彼时的蜀汉后主刘禅瞬间慌了神,朝堂之上乱作一团。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刘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率领的野战主力回援,先一举消灭邓艾的部队,再合兵与钟会展开决战;二是前往南中之地,凭借大将霍戈镇守的实力,组建割据政权,以求东山再起;三则是直接投降,放弃抵抗。刘禅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挣扎。就在这时,大臣谯周站了出来,力劝刘禅投降,他声称这样可以保全百姓的性命。刘禅最终听信了谯周的建议,带着棺材,双手反绑,出城投降。就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蜀汉王朝宣告灭亡。
但投降并没有为成都带来和平与安宁。邓艾和钟会为了争夺灭蜀的功劳,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矛盾逐渐激化。最终,两人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双双毙命。随着他们的死去,魏军瞬间失去了控制,犹如一群脱缰的野兽,在成都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持续了长达数日之久。
这场浩劫中,蜀汉的众多将领和官员惨遭毒手。大将姜维及其全家被残忍杀害,姜维甚至被挖出内脏,死状极其惨烈;张翼被乱兵无情砍杀,倒在血泊之中;奉车都尉、大尚书卫继也未能幸免于难;庞德的儿子庞会,为报父仇,趁机带兵闯入关家府邸,将关氏一族满门抄斩,曾经威名赫赫的关羽家族就此覆灭;蒋琬的后代蒋显、蒋斌同样命丧此次兵乱。更令人痛心的是,魏军还闯入蜀汉后宫,对女眷们肆意掠夺、侮辱。?0?4?7^0-w·h′l/y..~c!o-m¨刘禅的妃子李昭仪,不堪受辱,毅然选择自杀,以死扞卫自己的尊严。刘禅的长子、蜀汉太子刘璿也在混乱中被乱兵杀害。
史书上仅仅用“军众钞略,死丧狼籍”这简短的八个字,记录下了这场灾难。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那惨绝人寰的场景:成都的大街小巷堆满了尸体,鲜血染红了每一寸土地;房屋被大火焚烧,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百姓们四处奔逃,哭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城市,宛如人间地狱。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劝刘禅投降的谯周后来竟然被夸赞为“救了蜀国”的功臣。然而,事实却是百姓惨遭屠戮,官员命丧黄泉,皇室尊严扫地。所谓的“刘氏无虞”“一邦蒙赖”,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罢了。
第二次劫难:蒙古铁骑下的人间炼狱
时光流转,到了南宋末年,成都再次遭遇了灭顶之灾。在两宋时期,成都堪称全国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时的成都,是当之无愧的印刷中心,与浙江、福建并称为全国三大印刷出版基地。宋太祖开宝四年,高品、张从信奉命在成都监雕佛教大藏经,历经长达13年的艰辛努力,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才大功告成,这便是中国历史上雕版印刷的第一部大丛书。宋代刊刻的四部大书中,除《文苑英华》外,《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均在四川刊行。新都费氏进修堂刊刻的《资治通鉴》294卷,以及南宋时期眉州官刻的《宋蜀刻七史》,都代表了当时四川印刷业的高超水准。
经济的高度繁荣与先进的印刷技术,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让成都的经济更加蓬勃兴旺,成为当时商业活动的重要枢纽。
在文化领域,成都更是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南宋着名文臣张浚、虞允文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虞允文在采石矶战役中,临危受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粉碎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