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植被也相应呈现出丰富的垂直分布。
穿越邛崃山脉,仿佛在瞬间跨越了两个世界。山脉东部,层层叠叠的梯田与翠绿的茶园相互映衬,春天,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秋天,稻谷成熟,稻浪翻滚,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而在巴朗山,每当清晨或傍晚,壮丽的云海在脚下翻滚涌动,如潮水般漫过山峰,站在山顶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夹金山的雪景更是美不胜收,冬季的夹金山,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挂,宛如一个冰雪世界。垭口至今流传着红军长征时“翻越雪山”的壮烈故事,当年,战士们在寒风呼啸、积雪覆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如今,垭口处的纪念碑与飘扬的经幡,不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成为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见证。
这座山脉还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峨眉山,作为邛崃山系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峨眉山万佛顶的云海与金顶的佛光,让邛崃山的灵秀在此处凝结为“仙山”的传说,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山脉亿万年的地质诗篇。山间古刹钟声回荡,与潺潺溪流、苍翠林木共同勾勒出一幅禅意悠远的画卷,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寻幽探秘。.微′趣·小*说? +首?发¢
这里还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除了国宝大熊猫,还有林麝、血雉等濒危物种。同时,这里的芒硝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土脊梁:岁月雕琢的巴蜀印记
大巴山脉:三省交界的地质奇观
大巴山脉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横亘在川、陕、鄂三省交界处,以西北-东南走向绵延560公里,守护着四川盆地的北大门。这里属褶皱山地,地形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山脊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岭谷高差达800 - 1200米,多深切峡谷。石灰岩、白云岩和砂岩广泛分布,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被风雨雕琢成了举世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可追溯到晚古生代燕山期,约3.8亿年前至2.4亿年前,受南北两大构造线的控制,期间经历一系列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规则的背斜和向斜褶皱,造就了如今平行褶皱带的形态。从西向东,大巴山分为“米仓山走廊”和“大巴山弧曲”两个明显的带状区域。
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冬季较为温和,少严寒。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约800 - 1200毫米。丰富的降水与独特的岩石构造,共同塑造了峰丛、溶洞、暗河等奇特景观。
走进大巴山,形态各异的峰丛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仙女裙摆飘逸。深入山体内部,诺水河溶洞群中,长达数公里的地下暗河蜿蜒流淌,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形态各异,在五彩斑斓的灯光照耀下,有的如倒挂的莲花,有的似垂落的珠帘,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光雾山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焰般燃烧,与灰白色的喀斯特岩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早在200万年前,大巴山地区就成为人类祖先的繁衍生息之地。1986年,考古学家在大巴山深处的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巫山猿人。这里也是古代巫山文化和巴文化的发源地,秦汉时期是刘邦争霸天下的物质基础,汉末三国时期成为华夏多方政治军事集团战略角逐的重点地区之一,唐、宋是该地区开发的高潮阶段之一,明清时因多次农民起义造成的残酷厮杀,全面进入移民社会。米仓山还是着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而在大巴山与巫山余脉的怀抱中,山城重庆依山而建,层峦叠嶂的山势让城市建筑错落有致,云雾缭绕时更似浮于山间的仙境。长江与嘉陵江穿城而过,勾勒出这座“8d魔幻城市”的独特轮廓,爬坡上坎的街巷与穿楼而过的轻轨,无不彰显着人类与山地共生的智慧。
这里的黑熊在密林深处觅食,云豹在悬崖峭壁间穿梭,红腹锦鸡在草丛中展现绚丽的羽毛。山间还生长着许多珍贵药材,以及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还有磷、硫等非金属矿产。
龙门山脉:地质史书的山水画卷
龙门山脉从广元蜿蜒至都江堰,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岷江以东。作为中国着名的地质断裂带,这里褶皱与断块交织,地势陡峭,峰峦叠嶂,九峰山、莹华山等山峰海拔超3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它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2008年曾发生里氏8.0级的汶川地震 ,其地质构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