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共有400台车、800多名官兵上线,主要运输主副食和油料等物资到西藏昌都、林芝两个方向。”每年,都有大量的运输车队沿着川藏线进发,他们穿越高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泊,将内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向西藏。据统计,自川藏公路通车以来,共计出动车辆100多万台次,运送各类物资500多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行驶36亿车公里。
川藏公路,分南北两线,总长度3179公里,经过岷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五大水系,以及十多条江河,翻越二郎山、折多山、海子山、东达山、色季拉山等20多座高山,其中大多数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条路上,山高,路窄,弯急,谷深,几乎集中了世界公路史上所有灾害,包括泥石流、山崩、雪灾、冰害等。但即便如此,川藏兵站部的战士们从未退缩,他们常年往来于这条道路上,西进,东返,用坚韧和勇气守护着这条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一旦有需要,与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的飞机相比,公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更强,是坚强有力的运输保障力量。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自然灾害发生后,川藏线上的运输车队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将救灾物资迅速运往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去希望。他们在恶劣的路况下艰难前行,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
沿着川藏公路,分布着泸定、康定、巴塘、邦达、札木等20多个兵站。这些兵站,有的在县城和中小城镇,有的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主要负责进藏汽车部队以及过往部队的吃住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兵站的存在,为川藏线上的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运输车队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了休息和补给的地方。
理塘兵站位于被称为“世界高城”的川西理塘县城,海拔达4187米,地处“生命禁区”,是川藏线上的“生命接力站”。在这里,战士们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坚守岗位,为过往的运输车辆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为车辆加水、检查,为司机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让疲惫的司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兵站的墙壁上,挂满了司机们送来的锦旗,上面写满了对兵站战士们的感激之情。
在川藏线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运输的感人故事。有一次,一支运输车队在经过然乌沟段时,突然遭遇山体坍塌。道路被巨石和泥土掩埋,车队被困。面对突发情况,司机们没有慌乱,他们迅速与兵站取得联系,并组织起来,一起清理道路。与此同时,兵站也紧急调派了救援力量,带着机械设备赶来支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道路终于被打通,车队顺利通过。这次经历,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川藏线运输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守护这条生命线的决心。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川藏线上的运输也在不断升级。现代化的运输车辆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和安全设备,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路况。同时,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提高了运输效率,让物资能够更加精准、快速地送达目的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川藏线上运输物资的精神始终不变,那是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匠心守护:永恒的传承与创新
早期的公路养护工作完全依靠人力。养路工人背着竹筐,拿着铁锹,徒步巡查几十公里的路段。遇到塌方,他们就用双手一点点搬开巨石;遇到积雪,就用木板和铁锹一寸寸铲雪。曾双全的父亲在1960年代当养路工时,使用的是竹编的畚箕和木制的耙子。老人常说:“那时候补路,得把牛粪和着泥土填坑,等太阳晒干了才结实。”
如今,养护工作已迈入智能时代。95后的王婷操作着无人机群,这些“空中卫士”搭载着高光谱相机,能够精准识别每一株植被的健康状况。ai系统通过分析卫星影像和气象数据,可提前72小时预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冬季,装备红外感应装置的智能除雪车能够自动避开障碍物,清障效率提升了3倍之多。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道班墙上“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标语,从父辈的手写体到如今的霓虹灯,始终闪耀着同样温暖的光芒。
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保障川藏公路的畅通,才能确保物资运输的顺利进行,进而保障西南地区的安全稳定和西藏的发展。在一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路段,养路工人们会定期进行加固处理,提前设置警示标志。他们还会与运输车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报路况信息,为运输车辆提供安全保障。
在雀儿山五道班,至今保留着一间“荣誉室”,里面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养护工具:从生锈的铁锹、磨破的草鞋,到现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