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名动京城,连武则天都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还授予他“麟台正字”一职,相当于秘书省的文字校正官员。至此,陈子昂终于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初唐四杰相比,陈子昂的革新之路更为激进。王勃、杨炯等人虽也试图摆脱六朝绮丽文风,但仍保留了骈文对仗的华丽痕迹;而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大旗,直指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弊病。他倡导诗歌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他的《感遇诗》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在《感遇·兰若生春夏》中,他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描绘兰草的美丽,却笔锋一转“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借兰草的凋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将个人际遇与自然变化紧密相连,赋予诗歌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大胆的革新,使他成为唐诗从形式雕琢转向精神内核重塑的关键过渡人物,也为盛唐李白、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象奠定了思想根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宦海沉浮:敢说真话的硬骨头
刚进官场的陈子昂,满心以为遇到了明主,终于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以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起床,整理好官服,怀着满腔的热情前往朝廷,期待着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他热情满满地给朝廷提建议,每当想到好的想法和策略,就迫不及待地写下来上奏,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
武则天召见他询问治国方略时,他更是精心撰写了《上军国利害事三条》,把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给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这份奏章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见解,从加强军队建设到整顿吏治,从发展经济到改善民生,每一个建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那时候的他,信心满满,仿佛封侯拜相、为国为民效力的日子就在眼前,每天都充满干劲,期待着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朝堂之上,权力斗争暗潮涌动,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藏着无数陷阱和阴谋。官员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他提的建议大多石沉大海,得不到重视和回应。每次看到自己的奏章被搁置一旁,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失落和无奈。陈子昂渐渐发现,在这个朝廷里,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太难了,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这一时期的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既有随顺,也有坚守。当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时,他为了顺应时局,献上了《周受命颂》,文中不乏“正皇典,恢帝纲,建大周之统历,革旧唐之遗号”“惟我有周,实保天德”这样的讨好之语。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秉持着正直的品格和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重用酷吏,大兴牢狱,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酷吏们为了邀功,随意抓人,滥用酷刑,许多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遭受折磨。看到这种情况,陈子昂看不下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在《谏用刑书》《谏刑书》中,言辞恳切地针对当时滥用酷刑、诛杀过滥的现象提出批评,希望武则天能够宽刑全国,与民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他在奏章中写道:“刑罚者,国之斧斤;斧斤用,百姓安”,强调了刑罚应该公正合理,不能随意滥用。他还大胆批评武则天频繁更换宰相、任用张昌宗兄弟、将武家子侄拉进权力核心等行为,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毫不畏惧权贵的威胁。
他的这些真话不仅没被采纳,还让他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小?说¥|¢宅=_ ¥?更*·新2|最-快3a(在那个溜须拍马成风的朝堂,他的正直显得格格不入。同僚们开始疏远他,在背后说他坏话、恶意中伤他;权贵们更是恨透了他,视他为阻碍自己权力之路的绊脚石。他们常常在武则天面前说陈子昂的坏话,试图打压他。但陈子昂从不低头,就像他在诗里写的“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即便知道会惹祸上身,也要为正义发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