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的砖砌红色砖墙——红照壁,巍然耸立。红墙映日,远远望去,庄重又气派。每当阳光洒在红照壁上,墙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熠熠生辉。人们站在红照壁前,都不禁被它的气势所震撼,这里也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散步、闲聊的好去处,大家在这里谈论着“皇城”的故事,感受着它的历史韵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明代藩王府的外城建筑中首屈一指。
踏入“皇城”内城,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版的紫禁城。从南至北,承运门、承运殿、圆殿、存心殿、王宫鳞次栉比,五重大殿层层递进,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其布局严格遵循皇家宫殿“前朝后寝”的规制,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功能遥相呼应,这种严谨的布局在明代藩王府中极为少见。\看+书/屋+ ′更!新¢最/全_
承运门高大雄伟,朱红色的大门上钉着密密麻麻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门楼上的屋檐高高翘起,飞檐上的神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要腾空而起。穿过承运门,便是承运殿,这是蜀王府的正殿,也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大殿内,一根根粗大的楠木柱子支撑着屋顶,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龙身蜿蜒盘旋,鳞片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会破壁而出。这种龙柱的雕刻工艺,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蟠龙金柱如出一辙,尽显皇家威严,其工艺精湛程度远超其他藩王府。
再往里走,圆殿、存心殿、王宫依次呈现。每一座大殿都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飞檐上的神兽、梁柱间的彩绘,无一不展现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彩绘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故事、历史典故,还有花鸟鱼虫,色彩鲜艳,历经多年仍不褪色。这些彩画的绘制技法和图案样式,同样借鉴了皇家宫殿的建筑装饰风格,且融入了蜀地特色,在细节处做到了极致。
大殿四周,楼台亭阁错落分布,假山池沼相映成趣。假山上,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在一起,仿佛天然形成的山峦。池沼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水面上漂浮着碧绿的荷叶,点缀着娇艳的荷花。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红墙环绕如带,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皇家画卷,尽显尊贵与奢华。这里的园林布局,仿照皇家御花园的同时,因地制宜,将蜀地山水特色融入其中,虽规模不及皇家园林,但精致程度更胜一筹,成为明代藩王府园林建筑的典范。
三、穿越时空,重游蜀王府
穿越一:回溯至王府初成时
闭上眼,想象一阵微风拂过,时光的齿轮开始倒转。当我们再次睁眼,竟已置身于600年前的蜀王府前。
眼前,红照壁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光芒,琉璃瓦流光溢彩,墙面的朱砂红仿佛要将四周的空气都染成赤色。缓步前行,踏上金水河上的石桥,脚下河水清澈见底,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桥洞与倒影组成的圆环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桥头的石狮威风凛凛,目光如炬,仿佛在审视每一位踏入王府的人。
穿过端礼门,笔直的御道延伸向远方,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如镜,两侧古柏遮天蔽日,树影在地上交织成神秘的图案。远处,承运殿的飞檐已清晰可见,汉白玉台基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芒。
终于来到承运殿前,仰头望去,三层台基上,蟠龙纹雕刻得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会腾空而起。小心翼翼地踏上台阶,指尖抚过丹陛石上的双龙戏珠浮雕,触感细腻而温润。进入殿内,金丝楠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十二根立柱撑起广阔的空间,让人顿感自身的渺小。抬头望向藻井,《蜀川胜概图》中的人物、山水仿佛有了生命,纤夫的号子声、集市的喧闹声,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沿着中轴线向后,圆殿、存心殿、王宫依次展现。在存心殿,轻轻翻开那本宋代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泛黄的书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墨香萦绕鼻尖。步入王宫,抚摸着紫檀木床榻上精美的雕花,想象着蜀王与家眷在此生活的场景。
最后,走进后花园,此时正值寒冬,却见牡丹台上百花齐放,红的热烈,粉的娇嫩,香气四溢。漫步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间,听着人工湖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仿佛闯入了人间仙境。
然而,一阵风吹过,眼前的美景开始模糊。当我们再次睁眼,身边只剩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但那穿越时空的蜀王府之旅,却已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让我们对这座消失的建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对老成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眷恋。
穿越二:化身游人聆听导游讲述
恍惚间,时光再次流转,我们穿越到蜀王府拆迁前的岁月。此刻,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王府门前,一位身着长衫的导游正微笑着向大家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