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着称。艺人就地取材,将普通的黏土经过捶打、摔揉,变得细腻柔韧。指尖轻压,泥团化作圆润的脸庞;竹片轻划,衣褶纹理自然呈现。
这些泥塑作品,或憨态可掬,或栩栩如生,展现了巴蜀百姓的生活百态。老艺人们用自制的矿物颜料上色,使作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在锦里古街,泥塑艺人的小摊总是围满游客,他们不仅欣赏作品,更被这种传统技艺所吸引。
捏面人艺人的小箱里,装着五彩斑斓的面团。这些面团在艺人手中,经过揉捏、搓捻、塑形,瞬间变成各种生动的形象。从神话人物到卡通角色,从传统戏曲到现代生活,捏面人艺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省级传承人熊家全的作品造型饱满,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他常常在街头表演,一边制作一边讲解,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面团在他手中变化,当拿到属于自己的面人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糖画摊前,总是围着一群期待的孩子。糖画艺人将红糖或白糖熬成金黄透亮的糖汁,用小勺舀起,以石板为纸、糖汁为墨,手腕灵活翻转,勾勒出各种图案。
艺人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糖汁在石板上快速凝固,转眼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便呈现在眼前。画好后,插上竹签,一件既可观赏又能品尝的糖画就完成了。这甜蜜的艺术,不仅带给孩子们快乐,更成为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二)传统技艺的新生
在茶馆的舞台上,长嘴壶茶艺师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造型优美的长嘴铜壶,身姿矫健,动作潇洒。长嘴壶茶艺起源于四川,是一种将泡茶技艺与舞蹈、武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表演时,茶艺师们运用\"苏秦背剑童子拜观音\"等招式,将滚烫的开水从长长的壶嘴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精准地注入小小的茶杯,滴水不漏。这行云流水的动作,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长嘴壶茶艺走出茶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竹琴艺人怀抱长约一米的竹制乐器,手持简板,坐在茶馆的角落,开始他们的表演。竹琴是巴蜀地区特有的说唱艺术,其唱腔分为扬琴调和中和调等流派,前者细腻婉转,后者质朴浑厚。
艺人通过说唱的形式,演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家长里短。简板击打竹琴发出的清脆声响,与说唱声相互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在过去,竹琴是茶馆的\"镇馆之宝\",如今,虽然受众减少,但仍有艺人坚守这门艺术,并尝试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表演,吸引年轻观众。
手工制秤匠的工坊里,摆放着乌木、象牙等材质的秤杆,以及制作秤星的铜片。制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料、刨圆、定刀口,到\"定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老匠人们常说:\"秤虽小,可称天地;星不多,能辨人心。\"
在古代,手工秤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关系到公平与诚信。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手工制秤逐渐退出市场,但仍有匠人坚守这门技艺。他们不仅制作实用的秤,更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向人们展示古人的智慧和商业道德。
盖匠,是建造茅草房的专家。在过去,茅草房是巴蜀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盖匠们凭借一把斧头、一把锯子、一捆竹篾,就能建造出遮风挡雨的家园。他们熟知每种木材的特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搭建房屋时,盖匠们先竖起房柱,搭好房檩,再削篾条、铺茅草。每一道工序都讲究技巧和经验。铺茅草时,从屋檐开始,一层叠着一层,用篾条固定,确保防雨隔热。虽然现在茅草房逐渐被楼房取代,但盖匠的技艺和智慧,依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一)消逝与坚守的博弈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行当面临消失的危机。重庆十八梯改造后,补锅匠老张的生意一落千丈。他那斑驳的\"百年老字号\"木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它们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微薄。
然而,仍有一些匠人选择坚守。他们深知,这些老行当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的传承。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努力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创新与传承的融合
在成都宽窄巷子,90后蜀绣师小林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熊猫、火锅等主题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她还开设体验课,让更多人了解蜀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