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了永恒的艺术表达。在孔子像前,常年摆放着鲜花和水果,表达着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殿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孔子与弟子们的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儒家的教学场景。每年教师节,当地的教师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
(四)温江文庙:祥瑞之光的守护
温江文庙,又称柳城文庙或鱼凫文庙,自宋咸平初年落成,便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庙前的街道两旁,古柳成荫,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历经战火与火灾的洗礼,文庙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宋代的风格,斗拱飞檐间,尽显古朴典雅。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的题字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遒劲有力。
相传在文庙建成之初,每至中秋月夜,大成殿屋顶便会散发出祥瑞之光,光芒柔和,照亮整片夜空。当地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朝着文庙的方向跪拜,他们相信这是孔子的智慧之光,能庇佑温江的学子们学业有成。如今,虽然再也没人见过那神奇的光芒,但每逢开学季,家长们依然会带着孩子来到文庙,在孔子像前献上一束鲜花,祈求孩子聪慧好学。在文庙的庭院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相传是建庙时所种,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铺满庭院,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树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讲述着文庙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中。
文庙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陈列着许多与儒学相关的文物。有古老的儒家典籍,书页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有历代学子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砚台里仿佛还残留着墨香;还有一些科举考试的试卷,上面的字迹工整秀丽,展现着古代学子的才华。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温江文庙的历史,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研究。
四、风云际会:乱世中的文化坚守
汉晋时期,巴蜀儒学的发展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刘备在成都称帝时,皇宫内的书房里,案头摆放着《春秋》与《孟子》。他时常对臣子们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以“忠义”为旗帜,将儒家思想作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曹丕称帝时,他身着素服,为汉献帝发丧三日,以汉室正统自居,赢得了众多儒士的支持。在发丧仪式上,诸葛亮亲自撰写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汉室的忠诚与对儒家忠义思想的坚守。
丞相诸葛亮的丞相府中,烛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制定《蜀科》时,他虽用法家之术严明律令,却以儒家之本润泽人心。北伐前夕,他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对蜀汉的忠诚,更是儒家“士”精神的最高体现。在丞相府的花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座右铭,也是儒家修身思想的体现。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杜琼、谯周、尹默等儒士纷纷投身学术教育。杜琼在成都开设学馆,讲授《尚书》;谯周的书房里,堆满了经史子集,他在此着书立说,培养出陈寿等史学大家;尹默则专注于研究《易经》,他的学说在巴蜀广为流传。这些儒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同点点星火,让儒学在巴蜀的夜空依然闪耀。在学馆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学,讨论学问,虽然外面战火连天,但这里却是一片宁静的学术天地。
当敌军兵临城下,这些儒士们并未退缩。他们组织民众,修缮城墙,同时在城墙上诵读儒家经典,鼓舞士气。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抵御外敌。在一次守城战斗中,杜琼亲自登上城墙,手持长剑,大声朗诵《诗经》中的战歌,激励着守城将士奋勇杀敌。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大家充满了斗志。
五、薪火相传:永恒的精神灯塔
巴蜀的文庙,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圣殿。它们是活着的史书,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一梁一柱都诉说着文明的传承。
春日,文庙的庭院里,海棠花开得正艳,花瓣落在石阶上,与古老的碑文相映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庭院中。老师会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每一个典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有的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临摹碑文上的书法,教导他们感受汉字的优美与力量。夏日的午后,老人们坐在文庙的回廊下,摇着蒲扇,讲述着文庙的传说。他们的故事里,有文翁兴学的艰辛,有杨厚讲学的风范,也有历代学子寒窗苦读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得入神,眼中充满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