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长期的航运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是他们与江水对话的方式,也是他们团结协作的号角。川江号子根据不同的航行场景,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有起锚时充满力量感的《爬山虎号子》,那激昂的节奏仿佛在唤醒沉睡的江水,为新的航程开启序幕;有过滩时振奋人心的《拼命号子》,在面对汹涌的江水和危险的暗礁时,激励着船工们全力以赴,与死神赛跑;还有休闲时悠扬婉转的《情歌号子》,在平静的江面上,诉说着船工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思念,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这些号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川江船工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
在过去,川江行船,逆流而上时拉纤是常态。一般中型木船,往往需要二三十位纤夫齐心协力,而在像新滩、泄滩这样的险要之地,纤夫人数甚至可达二百多人 。纤夫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艰难前行,他们的身影在江边的峭壁与湍急的江水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为了让船只顺利通过险滩,船工们往往还需要借助各种特殊方法,比如“吊神船”,用人力牵绳吊船;“抹擂放吊”,将船先拴在大石上慢慢顺水放下;“滚干箱”,把船从辅助木制滑道上拉过 。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动船逐渐取代了木船,船工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一些旅游景区,仍能看到仿古的木船在江上行驶,船工们穿着传统服饰,唱着古老的号子,为游客重现当年的场景。虽然这已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但那份对江河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依然在他们的歌声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宜宾的南溪古镇,有一座船工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古老的船桨、蓑衣、斗笠,以及船工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这些陈旧的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船工们在江上劳作的场景,他们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肌肉,充满了力量感,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奋斗的见证。博物馆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船工常常为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还会即兴唱起一段号子,那苍凉而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在展厅里回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木船摇曳、号子声声的年代,让人感受到船工们与江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站在长江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那些关于巴蜀江河、渡口、桥梁与船运的故事,如江水般在心中翻涌。这片土地上的水文化,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世世代代巴蜀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乡愁,成为了这片土地永恒的记忆。
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巴蜀的江河上,现代化的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横跨两岸,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宽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着江畔蜿蜒伸展,运输着大量的货物和旅客,让这片土地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曾经繁忙的渡口,虽然已不再是主要的交通枢纽,但它们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感受历史的韵味。
在宜宾南溪,长江第一湾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江水在这里延绵10余公里,近90度回转,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内的漂海楼,还原了南溪旧时风貌,登上高楼,极目远眺,长江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滨江绿道沿着江边蜿蜒,为人们提供了散步、骑行的绝佳场所,让人们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南溪古街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它以川南民居建筑为主,融合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将骑楼、天井、马头墙等各地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改良融汇,展现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巴蜀建筑风貌,可谓“千栋千面”。古街以桂溪河为景观主轴,沿岸分布着众多商铺、茶馆和餐厅,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麻辣鲜香的南溪特色美食,如南溪肉片汤、黄沙鱼等,感受舌尖上的巴蜀风情;也可以漫步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
而南溪城墙,这座始建于明天顺年间的古老建筑,是万里长江边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城池防御工事,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池规划布局和防御工事、城楼建筑工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存城墙全长约1109米,由古城墙、城楼和码头组成,主要以明代砌筑石城墙为主。城墙上的文明门、广福门和望瀛门3座城楼,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气势恢宏。站在城墙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与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