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84章 剑笔同辉: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

第184章 剑笔同辉: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

一、少年笔作龙泉剑

1925年的达州城,州河的水裹挟着泥沙奔涌。·l¢o·o′k¨s*w+.!c-o′m,15岁的张爱萍站在达县中学操场的石阶上,手里攥着刚写好的传单,纸角被汗水浸得发皱。当"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句子从他喉咙里迸发出来时,秋风突然卷起传单,像一群白色的鸟掠过围观者的头顶。这是他第一次把文字当作武器,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诗,只觉得这些字能像石头砸向那些欺负人的家伙。"

川东的私塾先生曾教他"文以载道",可他见过地主的皮鞭抽在佃户王大爷身上,见过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把渔船撞翻。在达县中学的煤油灯下,他把《新青年》的文章抄在田字格本上,旁边却画满了步枪和大刀。有次作文课,先生让写《我的志向》,他挥笔而就:"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墨迹穿透了纸背,惊得先生半晌说不出话。先生后来找到他,摸着他的头叹:"你这字里有杀气,也有正气。"

1929年的上海,法租界的梧桐叶落在他被捕时穿的蓝布长衫上。提篮桥西牢的铁窗漏进一点微光,照亮他在墙壁上刻下的句子:"泥城桥前洋奴棍,西牢楼中好汉强"。狱卒以为他在发疯,用枪托砸他的手,他却笑着往墙上啐了口血:"越砸,这字越结实。"牢房里阴暗潮湿,他就借着每天半小时的放风时间,把脑子里的句子默记在心里。有次放风时,他看见墙外的桃花开了,当即想出"铁窗锁不住春光",回来就着墙壁的潮气写下来,怕忘了。

第二次入狱时,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墙缝里渗着寒气。同牢的难友是位老秀才,见他总在烟盒纸上写东西,便教他平仄对仗。在老秀才的指点下,他把"申江怒涛"改成"申江怒涛拍天浪",说这样"更有劲儿"。出狱那天正赶上寒潮,他裹着单薄的囚衣走在苏州河畔,却觉得心里烧得慌,掏出藏在鞋底的半截铅笔,在桥洞下写下:"朔风凛冽夜肃煞,浪迹姑苏何处家。回溯申江觅源处,源头自有艳阳花。"写完把纸叠成小船放进河里,看着它漂向远方,像目送一个不会沉没的希望。

多年后整理旧物,家人发现他青年时期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干枯的梧桐叶,叶面上用铅笔写着半阙残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笔迹稚嫩却带着股狠劲,像极了他第一次握枪时,在靶纸上打出的歪歪扭扭的弹孔。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枝笔和这柄枪,会伴随他走过大半个中国,写出比诗句更壮阔的人生。

二、马背诗吟烽火路

1935年的娄山关,硝烟还没散尽,张爱萍靠在断墙边喘息,左臂的伤口渗出血来,染红了别在胸前的钢笔。警卫员要给他包扎,他却摆摆手,掏出钢笔在烟盒纸上写:"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写完把纸递给警卫员:"记住这两句,等咱们过了金沙江,就谱成歌。"后来这两句诗真的成了红三军团的行军歌,战士们踩着节奏前进,连脚步都变得轻快。

过草地时,他和战士们分食最后一块青稞饼。有人饿得哭了,他却指着天边的火烧云说:"看,那是咱们的篝火。"当晚就着马灯写出"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字里行间没有半分苦相。有个小战士问:"首长,这苦日子啥时候是头啊?"他把诗念给小战士听,然后指着北斗星说:"跟着它走,总有亮堂的那天。"第二天行军,小战士把诗句抄在背包上,说"背着首长的诗,走路不费劲"。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萝拉暁税 无错内容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叫小石头的通信员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哼着自编的调子:"雪山高,雪山险,红军骨头比山坚。"后来把这调子填上词,就成了《雪山行军歌》,在部队里传唱开来。小石头在他背上轻声说:"首长,你这歌比棉袄还暖。"

最动人的是那首悼念战友的诗。1935年遵义城下,红三军团十二团的年轻营长陈树湘为掩护大部队牺牲,肚子被敌人剖开,肠子都流了出来。张爱萍抱着他逐渐变冷的身体,泪水滴在日记本上,晕开了"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的字迹。多年后重读这两句,他仍会红了眼眶:"那时候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淌出来的。"那天晚上,他把这首诗教给全团战士,大家边哭边唱,歌声惊动了对岸的敌人,还以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