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84章 剑笔同辉: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

第184章 剑笔同辉: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

不见慈母颜。捧衣泪沾袖,思念满巴山。"每次写这首诗,他都会停下笔擦擦眼睛,说:"最硬的剑,也柔不过母亲的手。"有次电视台来拍纪录片,拍到他对着母亲的遗像念这首诗的样子,摄像师悄悄抹去了镜头上的水雾——原来铁骨铮铮的将军,也有这样柔软的时刻。

七、剑胆琴心照汗青

1987年的秋天,退居二线的张爱萍把书房里的军事地图换成了宣纸。他蘸着浓墨写下《登山歌》,"人生如登山,年少举步攀。羊肠崎岖道,荆棘陡崖弯。上坡复下坎,过沟又跨涧。越过千山与万壑,不达顶峰心不甘。"写完把笔一搁,对家人说:"这就是我的一辈子。"孙子凑过来问:"爷爷,你的山顶在哪儿?"他指着窗外的天空:"在能看见星星的地方。"

这首诗后来被刻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登山步道旁,每个路过的学员都会驻足默念。有位年轻的航天学员说:"每次觉得累了,就想想老将军的‘不达顶峰心不甘’,就又有了往上爬的劲儿。"这或许就是诗词的力量——它能穿越时空,把一代人的精神传给下一代。

2002年,92岁的张爱萍躺在病床上,记忆力已经有些模糊,却仍能准确背出自己20岁时在狱中写的诗。有次护士给他读报,读到我国最新的航天成就,他突然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把笔给我"家人赶紧找来纸笔,他颤抖着写下"神舟"二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字迹,像一颗仍在燃烧的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临终前几天,他让家人把《神剑之歌》放在枕边。弥留之际,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嘴里断断续续地念着:"州河东风艳阳花"这些贯穿他一生的意象,最终成了他生命的注脚。2003年7月5日,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将军溘然长逝,窗外的蝉鸣突然停了,仿佛在为他默哀。

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三个地方。四川达县的州河畔,乡亲们捧着他的诗句迎接:"少小离家老大回,州河水暖照鬓衰";黄海的波涛中,海军官兵们举着他写的"浪打船板作鼓敲",目送骨灰融入深蓝;罗布泊的戈壁上,科研人员们在当年的核试验场献上一束沙漠玫瑰,旁边放着那首《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他终究是回到了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多年后,在张爱萍纪念馆里,有一面墙专门陈列着他的诗词手稿。泛黄的纸页上,有的字迹被硝烟熏得发黑,有的带着戈壁的沙粒,有的洇着泪痕。前来参观的年轻人指着"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的手稿问:"这字里怎么像有声音?"讲解员笑着说:"那是老将军心里的惊雷,至今还在炸响呢。"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每次火箭升空时,总有人想起他写的"巡行太空战鬼神";在海军某部的舰艇上,新兵入伍仪式上必唱他写的《水兵练兵图》;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他的《登山歌》是必学的"精神教材"。这些诗句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剑的锋芒、盾的坚韧、星的光亮,融入了共和国的筋骨。

有位研究军史的学者说:"张爱萍的诗里有三个中国——苦难的中国、奋斗的中国、腾飞的中国。"从1925年"踏着血迹救中华"的少年呐喊,到1980年"声震大洋激浪"的豪迈,再到晚年"化作春风拂故槐"的温情,他用一生的笔墨,记录下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壮阔历程。

如今,州河的水依然奔流,罗布泊的星空依旧璀璨,太平洋上的浪花还在翻涌。当东风导弹掠过苍穹,当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当海军舰艇驰骋万里海疆,我们总会想起那个左手握剑、右手握笔的将军。他的诗,早已和山河同辉;他的魂,永远与日月同光。

这或许就是对"剑胆琴心"最好的诠释——既有挥剑决浮云的勇,又有落笔惊风雨的情;既为家国铸盾,也为时代留痕。而那些藏在诗句里的锋芒与温度,终将像他毕生追寻的艳阳花,永远绽放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