缎泛起水波的光泽。学绣的第一步就是练铺针,新徒弟常常绣得歪歪扭扭,师傅便让她们先在纸上画直线,画到手腕稳了,再拿针——这一练,往往就是半年。苏绣也有类似的“平针”,但针脚偏短偏密,更适合绣纤细的花鸟;蜀绣的铺针则可长可短,既能绣出芙蓉花瓣的饱满,也能绣出竹叶的修长。
“滚针”是蜀绣的“流动密码”。针脚像水波一样层层推进,每一针都压住上一针的一半,绣出来的线条圆润如珠,最适合绣龙的胡须、水的波纹。清代蜀绣珍品《蛟龙出海图》里,龙的胡须用滚针绣就,长近半米,却没有一处断裂,远看像真的在风中飘动。绣娘说,绣滚针要“心随针走,手随心动”,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得像锦江的水,不急不缓自有韵律。湘绣的“鬅毛针”虽能绣出虎毛的刚劲,却绣不出这种流动的柔;粤绣的“垫绣”追求立体,线条反而显得僵硬。
“盖针”是蜀绣的“立体魔法”。先绣一层浅色底,再用深色线在上面交叉覆盖,针脚呈45度角,像给图案打上阴影。绣熊猫时,先用白色丝线铺底,再用灰色盖针绣出背部的绒毛,黑色盖针绣出耳朵,最后用银色线轻轻一点,熊猫的眼睛就活了——那毛茸茸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成都蜀绣博物馆里有件《猫戏图》,猫爪下的绣球用盖针绣了七层,每层颜色深浅不同,远看像真的有光从球里透出来。这种“分层绣法”,苏绣的“虚实针”只能做到三层,粤绣的“捆咬针”则更侧重线条勾勒,立体效果远不及盖针。
而“衣锦线”的70多道工序,藏着蜀绣的“奢华密码”。将蚕丝线用金箔包裹,再用木槌反复捶打三万次,让金箔与丝线融为一体,制成的线比头发丝还细,却金光闪闪。绣龙袍上的龙纹时,衣锦线要与普通丝线搭配:龙鳞用衣锦线勾勒,龙身用彩线填充,阳光照过时,龙仿佛在绸缎上游动。这门手艺曾是宫廷专属,如今虽已简化工序,却依然保留着“金随丝走,丝伴金辉”的精髓。粤绣虽也常用金银线,但多是直接绣在表面,少了这种“金丝相融”的温润;苏绣、湘绣则极少用金线,奢华感自然稍逊。
针法的巅峰,当属“双面异形异色绣”。一块绸缎,正面绣着红梅傲雪,反面却是白莲映月;正面是飞天的飘带,反面是游鱼的鳞片。最绝的是成都蜀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敦煌供养人》:正面是唐代仕女手持莲花,发髻上的珠钗用打籽绣缀满“珍珠”;反面却是西域商人牵着骆驼,骆驼的绒毛用乱针绣得根根分明。两种完全不同的图案,全靠绣娘在绸缎中间“暗打结”——针脚从正面看是花瓣的弧度,从反面看却是骆驼的轮廓,丝线的颜色在中间自然过渡,仿佛绸缎里藏着一个折叠的世界。
这门技艺,全国能掌握的绣娘不足十人。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曾演示过:绣一朵正反异色的牡丹,正面用朱砂红,反面用玉色,每绣一针都要计算丝线的走向,确保正面不露反面的色,反面不显正面的针。她算过,每绣一平方厘米,就要耗费三个小时,比苏绣的双面绣费时十倍,比粤绣的异色绣复杂百倍。湘绣虽以单面立体见长,却从未涉足双面异形的领域。这种“在矛盾中求和谐”的技艺,让蜀绣站在了中国刺绣的巅峰。
三、丝绸上的蜀地风骨
蜀绣的魂,是蜀地的山水风骨。它不像苏绣的清雅如评弹,粤绣的浓艳如粤剧,湘绣的厚重如楚歌,蜀绣的美,带着锦江的湿润,青城的空灵,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
蜀绣的载体,是最地道的蜀地丝绸。?0÷`?0^·{小??说_t网| o°免÷费??3阅|±[读<川西平原的三眠蚕,吐出的丝比普通蚕丝长三成,韧性更是惊人,剖成十六缕后,细得能穿过针眼十次。绣娘们最爱用“软缎”作底,这种绸缎在锦江的水里漂洗过七七四十九天,光滑如镜却不滑针,丝线绣上去能牢牢锁住,洗多少次都不掉色。也有用“丝绡”的,这种半透明的织物,绣上芙蓉花,恍若花影映在水面,连花蕊里的露珠都像能滴下来——蜀绣的“清”,首先清在材质。
苏绣多用苏州的“吴绫”,虽细腻却偏薄,绣厚重的图案容易变形;粤绣常用“广缎”,虽挺括却偏硬,绣灵动的花鸟难免僵硬;湘绣偏爱“贡缎”,虽光滑却吸色差,难以表现渐变效果。唯有蜀绣的蜀地丝绸,像为针法量身定做的舞台,让130种技艺都能尽情施展。
蜀绣的色彩,是草木染出的四季。春天采桑叶绿汁染出嫩芽色,夏天用茜草红染出晚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