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小时后,郑警官骑着他那辆“突突”作响的挎斗摩托车,在孙浩的小跨院门口稳稳停住,激起一阵尘土。/二^8,墈?书.惘¢ \追,最.歆¢章?踕?挎斗摩托车这种稀罕物,在胡同里一出现,就跟磁石似的吸引了不少目光。
“孙浩同志,精神不错啊!走,咱们去给热心肠的老街坊们道个谢!”郑警官嗓门洪亮,中气十足。
孙浩拄着棍儿,不紧不慢地出了院门,小心翼翼地坐进了挎斗。车子一启动,那动静更大了,在狭窄的南锣鼓巷里拐弯抹角,孙浩感觉自己像坐在一个摇晃的铁罐头里,不过心里却格外舒坦。他瞥见胡同两旁,不少人家的窗户后面、门缝里,都有脑袋探出来,眼神里满是惊奇和探究。当他们看清是郑警官的警用摩托,又瞅见挎斗里坐着的孙浩时,脸上的表情更是精彩纷呈。
郑警官记性不差,七拐八绕,带着孙浩来到一户人家门口。
“老张!张大哥在家吗?”郑警官扯着嗓子喊。
“吱呀”一声,门开了条缝,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探出半个身子,一见这阵仗,特别是郑警官和旁边从挎斗里正费劲“挪”下来的孙浩,愣了愣:“哎哟!郑警官!孙浩同志!你们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张大爷!这不是给您送人来了嘛,顺道也替孙浩同志感谢您!”郑警官跳下车,拍了拍摩托车鞍座,指了指孙浩。
孙浩拄着棍儿,一瘸一拐地往前凑了两步,脸上堆着诚恳的笑:“张大爷!您老还认得我吧?我这腿啊,好多了!今儿个特意跟郑警官一块儿来,当面谢谢您!”他从带来的布袋里掏出一包水果糖和一条烟,往前递了递,“那天……真是多亏您搭了把手,把我送到派出所……要不然,我这条小命怕是都悬了!您这份恩情,我孙浩记一辈子!”
张大爷一听,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哎哟喂!谢啥呀谢!都是街坊西邻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瞅见你那会儿那惨样,谁能袖手旁观啊!应该的,应该的!东西您快拿回去,这可使不得,使不得!”他一个劲儿地推辞,脸都快红了。,墈^书^君~ +毋.错?内?容/
郑警官在一旁开口了,声音平和却有分量:“张大爷,孙浩同志这是一片心意,也是对您见义勇为的肯定。咱们老百姓之间就该这样互助互爱,这是好事,您就收下吧。”
张大爷听警察同志都这么说了,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接了过来,嘴里还念叨着:“这……这怎么好意思呢……”但那脸上的笑容,却透着一股被认可的暖意和几分掩饰不住的自豪。警察同志亲自带着人上门感谢,这在胡同里可是破天荒头一遭的新鲜事!“哎呀,孙浩这孩子,真是错不了!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后生!好样的!好孩子!”他连声夸赞,看孙浩的眼神都亲切了不少。
孙浩又跟张大爷客气了几句,这才在郑警官的示意下,准备去下一家。
就这样,郑警官骑着他那辆拉风的挎斗摩托,载着孙浩,一家家地寻访那些天伸出援手的街坊。有的是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下班刚回家,满身油污;有的是围着围裙的家庭妇女,手里还沾着面粉;还有的是在胡同口摆小摊的小商贩,正吆喝着招揽生意……他们看到郑警官带着孙浩,一个拄着棍“行动不便”的年轻人,登门道谢,无一例外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孙浩呢,每次都是态度谦恭,言辞恳切,双手奉上那份不算贵重却心意十足的谢礼。东西虽小,但在那个年代,这份由警察陪同的当面感谢,这份“体面”,让这些朴实的普通人心里热乎乎的,感觉自己做的小小善举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可。
“这孙浩,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没白帮!”
“可不是嘛,人家现在看着是缓过来了,还没忘了咱们这些搭过手的人!”
“不像有些人,得了点好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眼睛都长头顶上!”
胡同里很快就传开了:
“听说了没?那小院的孙浩,今儿个跟着郑警官,挨家挨户给人送礼道谢呢!”
“看见了看见了!他还真挺像样!我还听说啊,他跟街道办的赵主任也碰了头,好像是院里接水管、拉电线的事儿有着落了!”
这些被感谢的热心市民,原本只是出于朴素的善意帮了忙,没想到孙浩会如此郑重其事。\0,0/暁~税`惘. `埂.薪+最*全·他们收下孙浩的心意,嘴上说着“不用客气”、“小事一桩”,心里却都熨帖得很,对孙浩的印象也立刻从“那个倒霉的年轻人”转变成了“知恩图报的好人”、“值得相处的人”。这份好口碑迅速在胡同里传开,深入人心,无形中为孙浩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