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
但现在,也才一个黄彩霞。
当初天赋好像不是很出彩,也不知道现在学的怎么样了。
旁边齐邵宁“咳咳”两声,低声提醒:“林工可是咱们厂最年轻升高工,最早开始带徒弟的了。”她要是收晚了,那别的高工怎么算?
陷入失去大炮遗憾的温东鸣愣了一下,是哦。
那怎么就感觉晚了?
三方各自讨论了一会儿,又相互交换了意见,将这个“配套农机发展规划及其适应性”划定为了一个重点讨论项目。
总不能日后出了什么技术突破,结果回头一看,当初修整土地这个没有想到,那个没有预留。
又要翻修!这种翻修成本可让人恼火,要是反反复复,可就糟心了。
这时候的人,做事多带着淳朴和信念感,都是奔着“百年大计”的方向去的。
林巧枝也是抱着同样的信念,即便以现在中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可能管不到一百年,但未来几十年,不要反反复复折腾,下一次力气,起码能造福一两代丘陵农人。
回忆起曾经在田家村听到的“渺小人类凭借机械抗衡天灾”壮举,她也提出一点:“宋同志,既然要修整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考虑一点天灾的问题?”
她邀请着:“趁着当下这个难得的机会,刚好可以双重视角,做更全面的考虑。”
“双重视角?应对农业天灾吗?”宋莆有点愣神地重复了一遍,心跳却逐渐激烈着敲打胸膛。
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胡部长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将想法拔到一个新高度。
林巧枝好像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又好似人人都在给出答案——目光向上,一直奔向最好。
带着鲜红的信仰,问心无愧的追求极致,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创举了!
宋莆发现自己结识如此一群同志,精神世界一时有些灼灼,血液在奔流,心跳在加速,他也竭力思考着,道:“最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冻害三种最常见天气情况。”
“丘陵梯田的洪涝?”有人提。
地势高的地方,不易积水是很多人的下意识想法。
“也是会有的,我国丘陵的地形多样,再一个很严重的是,冲刷强度大,严重的水土冲刷甚至粮食苗都保不住,并不会比平原地区暴雨积水强多少。”宋莆叹口气。
天灾无情,哪里会宽容粮食种植不易?
宋莆继续道:“目前比较普遍的方案,是在雨季来临前加修排水渠,也有一些地区,尤其是旱作区,会用修房子那种黄泥,加固梯田边坡的强度。”
林巧枝顺着讨论,参与进来,她思维也是转得很快,立马想到:“雨季前,可以用拖拉机搭载链式开沟机,沿梯田内侧等高线开挖排水沟,如果有雨势加大的趋势,也能迅速加深加宽。”
“不会打滑吗?”宋莆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
在泥泞地块打滑、深陷,几乎是现在大部分拖拉机会面对的挑战了,也是时常让人苦恼的问题,一村人去推陷在泥地里的拖拉机,再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泥水飞溅,成功将拖拉机救出来,宋莆也是见过的。
“虽然没有在降雨量大的地区实际测过,但应该不会打滑。”林巧枝顿了一下,解释道:“这款拖拉机的电子传动系统搭配螺旋锥齿轮,可以实时调节扭矩,防止泥泞地块打滑,再加上它重量轻,马力足,之前测试深陷、打滑的情况表现都还不错。”
“如果再搭载抽水泵的话,配合竹管、软管一类的引水,可以有效将积水排至田外河道。”林巧枝越说眉头就越皱起来,理论是理论,但真要暴雨天作业的话,“或许可以加一个差速锁。”
“差速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