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烽火1937,从黄埔开始 > 第48章 新苗盎然(下)

第48章 新苗盎然(下)

芒种的雨下了三天,把六安城的青石板洗得发亮。^咸/鱼_墈/书/ ¢嶵¢新,蟑/結?耕-新¢哙`陈天踩着水往县政府走,裤脚溅了不少泥点,远远就听见里面的争论声,比雨声还热闹。

推开门,一股水汽扑面而来。屋里挤满了人,有戴草帽的老农,有系围裙的妇女,有扛锄头的自卫队员,还有郑铁匠、李石头这样的手艺人,围着张长桌,脸红脖子粗地争着什么。

“我说该先修水渠!” 一个老农拍着桌子,烟袋锅在桌上磕出火星,“东南洼的地旱了三年,再不引水,稻子都得枯死!”

“俺说该先盖织布坊!” 一个妇女站起来,围裙上还沾着棉絮,“现在布不够用,孩子们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裳,水渠晚俩月修咋了?”

“都别吵!” 钱有福急得首拍算盘,算珠碰撞的声音像在吵架,“钱就这么多,要么修水渠,要么盖织布坊,总得有个先后!”

陈天站在门口,没说话。¢看-书+君? ?已*发-布^罪!新\章,劫,这是根据地第一次开 “民议大会”,让百姓们自己决定钱该花在哪儿。周安邦说 “这叫民主”,得让百姓们觉得,这根据地的钱,也是他们自己的钱。

“俺说两句。” 角落里,郑铁匠突然开口,手里还攥着个没打完的锄头,“水渠得修,织布坊也得盖。要不…… 俺们铁匠铺这个月少领点工钱,先把材料钱凑出来?”

“俺们纺织组也少领!” 青鸢跟着站起来,深蓝色的头巾上还沾着线头,“少买两斤染料,能省出五尺布的钱。”

“还有俺们!” 赵刚拄着拐杖,从人群里挤出来,“农产队这个月的玉米,多交一成,换点钱出来!”

屋里突然安静了,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老农愣了愣,把烟袋锅往腰里一别:“哪能让你们吃亏?要不…… 水渠先修一半,剩下的俺们自己挖,不用请人!”

“织布坊俺们妇女自己盖!” 刚才吵架的妇女也松了口,“不用买新木料,拆了鬼子的炮楼,木料够使!”

陈天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雨水泡过的泥土,又软又暖。,兰?兰/闻/穴? ¨毋/错·内¢容?他走进去,往长桌上放了盏马灯,是李石头做的,玻璃罩擦得锃亮。“大伙儿说的,我都听见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盖过了雨声,“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 跟陕北的货郎再换点银元,先把水渠和织布坊都开起来。”

“那咋行?” 老农急了,“不能总让部队吃亏!”

“不是吃亏,是过日子。” 陈天笑了,指着窗外的稻田,“水渠是根,织布坊是衣,缺了哪个都不行。就像咱这根据地,缺了当兵的不行,缺了种地的、织布的,也不行。”

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几张纸,是周安邦拟的《根据地章程》,上面写着 “百姓议事制度”“财产分配办法”“子弟兵优抚条例”,一笔一划,都是用毛笔写的。

“以后,凡是谁家盖房、哪块地浇水、孩子上学,都得这么商量着来。” 陈天把章程递给老农,“您是识字的,给大伙儿念念,有不合适的,咱再改。”

老农接过章程,手有些抖。他这辈子,见多了官府的告示,不是催粮就是抓丁,从没见过问百姓 “合适不合适” 的章程。他清了清嗓子,用带着乡音的调子念起来,一字一句,像在念自家的家谱。

雨停时,章程念完了。没人提反对意见,只有人说 “优抚条例得再厚待些”“议事制度得把孩子们也算上”。钱有福拿着算盘,噼噼啪啪算着,把大伙儿的意见都记下来,说要连夜改。

陈天走出县政府,晚霞正从云缝里钻出来,给六安城的屋顶镀上层金。郑铁匠的铺子还亮着灯,大概在赶工修水渠要用的铁钳;纺织坊的方向,传来 “嗡嗡” 的纺车声,妇女们怕是要连夜纺线;远处的稻田里,几个老农举着锄头,在疏通田埂,水顺着沟渠淌进地里,发出 “哗啦啦” 的响。

他往学堂走,青鸢正在给扫盲班的百姓们上课。黑板上写着 “章程” 两个字,姑娘用竹棍指着,教大家念:“章 —— 程,就是规矩,咱自己定的规矩。”

孩子们趴在窗台上听,手里的铅笔在纸上画着,把 “章” 字的立刀旁画成了步枪的样子,把 “程” 字的禾木旁画成了稻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夜深时,陈天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城的灯火。水渠工地的马灯,纺织坊的油灯,学堂的烛火,还有百姓家窗缝里漏出的微光,像撒在黑夜里的星,密密麻麻,照亮了脚下的土地。

他知道,这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