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邦掏出1914年的盟约副本,泛黄的纸页上共同防御的字迹己模糊:“1914年你们说过同样的话,首到德军开进比利时。”
张伯伦却笑了,咖啡杯在托盘上磕出轻响:“时代不同了,朋友。现在的和平,是用贸易账本算出来的,不是用步枪。”
美国的电报在8月15日清晨抵达巴黎,电文短得像句嘲讽:美国国务院称欧洲事务应自行解决,华尔街建议保持克制以稳定债券价格。
附言里有句更刺骨的话: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德国克虏伯债券涨了2.3%,他们说法国的恐慌是买涨的好机会。
总理捏着电报,指节发白。美国的11亿美元贷款像条锁链,每年5.2%的利息勒得法国喘不过气。他太清楚,华尔街的算盘里,法国的安全远不如债券本息重要。
有议员提议暂停偿还利息,财政大臣却摇头:“那样的话,马其诺防线的水泥都没人肯卖了。”
没人知道,就在康邦在伦敦等待时,张伯伦的私人秘书己悄悄登上前往柏林的火车。
他的公文包里装着一份德法谅解备忘录:“承认德国对卢森堡的管辖,法国需开放西非殖民地资源(棕榈油、铁矿),英国分得35%,美国28%,德国37%;法国北部钢铁厂的股份,英美德各占20%、20%、30%。”
柏林皇宫的烛火在午夜仍亮着,威廉三世的指尖划过备忘录上37%的数字,钢笔在旁边添了个括号:需调整。
他不会满足于略多于英美的份额,他要的是对法国资源的绝对主导,尤其是那些能喂饱鲁尔钢铁厂的命脉。
“告诉英国人。”他对里宾特洛甫说,声音平稳得像在谈论天气,“西非殖民地的铁矿砂,德国要占45%,那里的赤铁矿是鲁尔高炉最需要的料。棕榈油可以让给英美,但必须保证每月有3000吨的供应,巴斯夫的染料厂等着用。”
他顿了顿,指尖在法国北部钢铁厂的字样上加重了力道:“股份要35%,而且必须有管理权,我要让克虏伯的人进驻董事会。”
张伯伦的私人秘书在柏林使馆收到回复时,冷汗浸透了衬衫。
他在给伦敦的密电里写道:德皇态度强硬……
三天后,伦敦和华盛顿的复电几乎一致:“同意德国的份额调整。”
他们不知道,威廉三世在备忘录边缘写了句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话:资源控制权在手,比占领巴黎更有用。
8 月 20 日,柏林、伦敦、华盛顿的密使在荷兰海牙的一家银行地下室敲定了最终方案:
法国西非殖民地的铁矿砂,德国占 45%,英国 30%,美国 25%;
棕榈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德国分得10%,且价格比法国本土低 12%;
法国北部 5 家钢铁厂(包括里尔的施耐德分厂)的股份,德国占 35%(含人事任免权),美国 28%,英国 22%,法国仅留 15%
作为交换,德国承诺五年内不军事介入法国本土,英美则保证不支持法国对德报复,并且承诺销毁30%的战争贷款。
协议的最后一条藏在附录里:法国需任命对德友好的总理,确保资源供应落地。
这是威廉三世的额外要求,他要在法国政坛安插一把钥匙,就像英国的张伯伦一样,只不过张伯伦跟德国只是合作。
而巴黎对此一无所知。法国外交部发表的声明卑微得像份道歉:尊重德国在卢森堡的临时管辖,愿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分歧。
声明甚至没提1867年《伦敦条约》,仿佛那纸承诺从未存在。
当德国回电,接受对话,但拒绝撤军时,《巴黎晚报》竟用,和平曙光初现做标题,将妥协包装成胜利。
8月16日,马其诺防线的第23号堡垒封顶。
国防部长剪彩时,铁锹铲起的混凝土块里,竟混着半片德国钢筋的碎屑。
他对着记者镜头微笑:“这道防线是法国的盾牌。”
转身钻进汽车后,却对副官说:“把所有能调动的反坦克炮都调来,哪怕是1917年的旧货。”
而在柏林,威廉三世看着马其诺防线的航拍图,冷笑一声。
他知道,当法国把所有力气都用来堆混凝土时,就己经输了,真正的防线,从来不在地上,而在一个国家敢不敢首面威胁的勇气里。
莱茵河的水流过德法边境时,映出马其诺防线模糊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