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不了被免爵治罪,事到如今,已经是脱身不得了。
……
内阁票拟的题本奏书,有的当日一送,也有的是隔一阵子才票拟完毕送进来,到司礼监分派给各秉笔太监批红,批红之后,才成为正式的诏旨。
一般的题本奏疏,司礼监也多半是照规则办事,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样,对任何正常政务都会干涉。
英宗之后,司礼监逐渐成型,并被人称为内廷中的内阁,司礼太监亦被称为内相。
论权势和对皇帝的亲近,当然是司礼犹在内阁之上。
到武宗时,朝廷会推官员照例是要司礼太监在场,并经过同意之后才算完成会推程序。
被会推成功的官员,还需要拜在场的司礼太监为座主,并被其视为门生。
这和后人的想象完全不同,就是武宗年间的大学士杨廷和,也是因为拜在刘谨门下才得以入阁,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杨廷和当然会有意隐瞒,后人知道的并不多。
到世宗年间,太监权势被有所压制,但秉笔批红,掌印用印的制度,仍然是牢不可破,这也是堂而皇之的大明祖制。
内阁代表的是一部份皇权和皇权,而司礼监代表的就是不折不扣的皇权。
很多人不明所以,单纯的反对太监,岂不知反太监也就是反皇帝,岂有成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