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几声,摇头苦笑几声,然后赶紧随之而去。
……
“各家都得到常德县完税,不收粮,折银上交,每家还要额外加三分银子的火耗。抗拒不交的,自有咱们上门去,到时候便反是更加不好了。”
一伙伙帮闲在少数衙役的率领下,敲锣打鼓的在四乡横行而过。
寻常时候,衙役是不准下乡,除非是有催科完税时的牌票,或是如眼下这般,四处催缴乡民完粮纳税。
原本按大明太祖的设计,各处划分粮区,根据田亩,户数,丁口,以黄鳞图册的形式确定完粮区和各处粮长。
每到纳粮之时,粮长负责将收缴的粮食运至官府交纳。
各种赋税分门别类,异常复杂。
军需供给则是除了卫所自种外,也是由各大粮区负责。
比如浙江某个县要负责江南某卫所的粮食,就是由这个县负责自行运送,将应交之粮交付过去。
这种纳税之法,复杂之至,也麻烦之至。
庞大的帝国,没有总收总支,甚至条鞭法之后也是如此。
户部直接掌握的赋税来源,占大明国库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左右。
大量的供给部门如同毛细血管,就是没有一根粗血管来供应帝国庞大的军队和政体所需的营养。
这个巨人从诞生时起就泥足巨人,看似庞大,实则虚弱。
到此时施行条鞭法,是将各种复杂的国赋,杂税,征发,力役,统计至条鞭之下。
国家正赋是不多,但统合之后,各家需要负担的也绝对不少。
原本在湖广地方,虽不及江浙富裕,完税亦非难事。
但今年情形特殊,丰收的同时,国家又只征银,这可将手中根本没有银钱的百姓为难坏了。
而原本的粮价,也是在这特殊的时期,直坠而下。
这些衙役帮闲,根本不顾百姓愁苦,催逼之态,越演越烈。
短短几天功夫,整个桃源一带已经民怨沸腾,所有人都是满腹怨气。
但皇粮国税,却是无人敢抗,除非是造反。
到了人们无可奈何接受现实之时,就是粮商们动作起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