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宣帝陈蒨,本想趁北周灭齐立足未稳之际,伸出咸猪手,在北齐这具尚未全冷的艳尸上揩点油,不想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特别是吴明彻,作为陈朝旗帜性的人物,居然被生擒,这个,这个,好说不好听啊!
听到吴老头被活捉的消息,陈宣帝做了一件事:
把蔡景历从豫章召回(不是丰田汽车有了毛病那种召回)。
早在吴明彻进围彭城,进退维谷的时候,蔡景历同志就劝告皇帝,目前将老师疲,应该班师了。
结果宣帝陈顼大怒,认为他讲话太不吉利,一怒之下,请他到南昌当副市长了。
如今大败,吴明彻被擒,陈顼才想起老蔡的话,于是恭恭敬敬请他回来——这让我想起袁绍手下的大谋略家田丰,也预言袁绍将于官渡战败,也被斥退,他的预言也不幸实现了,但,他得到的奖赏是,被他有着礼贤下士贤名的主公赐死于狱中——因为这位主公老羞成怒。
袁绍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姿仪伟岸,求贤若渴,势力大时,兼并冀、青、幽、并四州,而且是太子,四世三公,连着几代都是总理级的。
不过,很明显,的胸襟还是比不上皇帝。
看看宣帝陈顼,明显和袁绍不是一个档次的,那叫一虚怀若谷。
可惜,正当陈顼想重用这位老同志蔡景历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他老人家病逝了。
唉,一声叹息!
同样遭遇的还有陈朝的五兵尚书(即长)毛喜。
当初宣帝在准备出兵争夺淮北之前,也征求毛喜的意见——看来,这位宣帝比起北齐的那些皇帝,还真是得多。
毛喜说:不同意。
淮南刚刚纳入我们陈朝的边界,那里的人民已经和我们同心了吗?
北周刚刚吞并北齐,士气正盛,这一点我们比得了吗?
我们的特长是水军,放弃特长,与敌人在陆地作战,我们有必胜的把握吗?
我们休养生息,慢慢消化淮南,这不是一项好的政策吗?
我们安抚民众,与北周结好,赢得数十年的发展良机,这不比打仗好吗?
毛喜同志逻辑性相当强,连问了五个“吗”,这五个“吗”把皇帝老儿惹毛了,大声命令毛喜退下。
如今,吴明彻被擒,一切都被毛喜言中。
到底是明君啊,宣帝陈顼选择了向毛喜低头。
他拉着毛喜的手,叹道:“你的话今天应验了!”
如果宣帝一直执政,陈朝倒也未必会坏到哪去,可惜,陈顼同志命不久矣,即将替代他登极的是历史上最有才的兼最浑蛋的顽主之一:陈叔宝。
他和即将替周武帝宇文邕为帝的周宣帝宇文赟一样浑蛋,虽然陈叔宝不嗜杀。
这两个活宝,一南一北,比赛谁更会玩。最后的结果是一起玩完,拱手把祖上拼死留下的家产败个精光,最后全都便宜了老流氓杨坚同志。
我们即将看到杨坚同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从下章开始,就将进入杨坚时代,他会表演给我们看,他是如何在武帝和宣帝(这一个宣帝是指周宣帝宇文邕)治下装孙子,又如何一步步把属于国有企业的北周变成了自家的私有财产,从而建立起了大隋朝。
应该说,杨坚得天下是历代皇帝中最容易的,也许与此相对应,杨家失江山也是最容易的。
因为按说不应该啊,杨坚留下的,是一个富庶、强大的隋朝,而他的接班人杨广,文武全才,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军事家.
也许正因为杨广是各方面的大家,隋朝才如此早地灭亡。
这当然是后话,我们只是说,北齐已灭,北周和陈朝都活不了多久了,我们很快将进入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的统一时期,第一个是秦汉。
再说吴明彻,被王轨俘虏,押送长安。老先生一辈子哪受过这种罪呀!鞍马劳顿,又气又悔又病,尽管王轨和周军对他以礼相待,但毕竟曾经的陈朝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吴明彻一头碰死的心都有。
好容易到了长安,武帝宇文邕对吴明彻相当优待,封爵怀德公,任他为大将军。
从此,曾经叱咤风云的吴明彻,在北周过起了优越的战俘生活,不久,忧愤而死,享年六十七岁。
吴明彻同志,死得并不可耻,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做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至死,也没有变节。
比起他,同是陈朝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