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抵达第一个停靠点泉州时,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真是黄巢的船!"一个老者眯着眼睛,"不是说他是杀人魔王吗?"
几个孩童挤到最前面,好奇地盯着船上的星象罗盘。
黄巢下令卸下五箱棉种和十套《农谚百句》,交给当地官员。
"这些棉种耐旱,"黄宁解释道,"按书上的方法种植,收成能翻倍。"
泉州刺史将信将疑地翻开书页,眼睛突然瞪大了:"这、这是..."
书页上详细绘制着岭南梯田的构造图,连排水沟的尺寸都标得清清楚楚。
当天夜里,泉州城外的荒地上,几个农夫偷偷试种了岭南棉种。
船队继续北上时,黄宁发现多了几条小渔船远远跟着。
"是泉州的渔民,"尚让报告说,"想学我们的航海术。"
黄巢下令降慢船速:"让他们靠近点看。"
明州的迎接则冷淡得多,城墙上弓箭手严阵以待。
"伪朝逆贼!"城守站在墙头大喊,"速速退去!"
黄巢命人将一箱书籍放在城下,然后退到安全距离。
夜幕降临后,城墙垂下几条绳索,书籍被悄悄拉了上去。
三天后,明州城门突然大开,十几个儒生打扮的人冲出来。
"黄王留步!"为首的儒生高举着一封信,"这是我们联名的请愿书!"
信上请求黄巢派太学博士到明州讲学,落款盖着明州学府的印章。
尚让警惕地挡在黄巢身前:"小心有诈。"
黄巢却大笑:"传令,调三名太学博士即刻北上明州!"
船队离开时,明州城墙上已经有人在大声朗读《农谚百句》。
登州的情况最为特殊——城门大开,却无人迎接。
街道两旁的店铺都关着门,但每家门口都放着一盏油灯。
"这是...?"尚让握紧了刀柄。
黄宁突然明白了:"他们在暗中欢迎我们。"
果然,当船队开始卸货时,紧闭的窗户后传来压抑的欢呼声。
一个老者颤巍巍地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卷竹简:"这是登州历代农事记录,请带给岭南太学。"
返航途中,船队遇到了南下的季风,速度比来时快了一倍。
黄巢站在船头,衣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朱温现在该睡不着了。"
黄宁翻看着各地送来的书信:泉州报告棉种已发芽,明州请求增派算学博士...
尚让突然急匆匆跑来:"陛下!岭南飞鸽传书!"
信上说,朱温的密探偷走了三本农书,却在翻越五岭时被山民抓获。
"山民把书送回了太学,"尚让念道,"还附了句话..."
山民的话很简单:"饿过肚子的人,知道书的金贵。"
船队回到岭南那天,码头上站满了太学师生。
阿蛮冲在最前面,手里举着一束金黄的稻穗:"先生!新米!"
黄巢弯腰抱起阿蛮,发现他腰间挂着个小算盘——正是仿造的星象算盘。
"做得不错,"黄巢拨弄着算珠,"能算潮汐了吗?"
阿蛮骄傲地昂起头:"能!还能算日食!"
太学里,长安少年正在给新生讲解《论语》,声音洪亮有力。
他手中的书已经换成了精装的《论语集注》,扉页上写着"岭南太学藏版"。
藏书阁的架子上,新增了泉州农事记、登州海防图等各地文献。
黄宁抚摸着书脊,突然发现多了一本《朱温焚书录》。
"是那个密探交代的,"尚让走过来解释,"记录了被焚毁的三千卷书目。"
当晚,黄巢在太学广场宣布了一项新计划:"我们要重建这些书。"
广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欢呼声,各族学子举起手中的纸笔。
阿蛮爬上高台,展开一卷长长的名单:"这是愿意参与抄书的人名!"
名单从台上一直垂到地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
黄巢的眼眶微微发红:"好,很好..."
秋风吹过岭南,带着稻香和墨香,飘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