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唐:造反有理,我哥是黄巢 > 第46章 荆襄生活

第46章 荆襄生活

子时的梆子声刚过,城根下的刻字声还没停,黄宁披着甲胄走过去,看见流民们正用桐油擦拭新刻的棉株,石砖上的油光映着他们带血的指尖,像落了满地的红棉籽。+w.a*n^b~e¨n?.^o*r+g.

他蹲下身,捡起块尖锐的碎石,在“棉株”旁刻下株稻穗,穗粒的弧度和甲胄上的纹丝不差,“这样,稻棉同生,才是完整的收成。”

流民们看着他刻字的手,虎口处的老茧比石砖还硬,是常年握兵器和农具磨出来的,忽然有人哭出声,说这地里的土,终于能分清谁是真心待它好。

黄宁没说话,只是把刻好的石砖扶正,让月光刚好照在稻棉相接的地方,那里的油光聚成个小小的圆点,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

丑时的风带着潮气,亲卫来报,说洛阳方向有火光,怕是朱温的探子在烧周边的棉田。

黄宁抓起长矛往城外跑,甲胄上的稻穗纹在月光下闪着冷光,路过分粮点时,看见前太守的女儿正领着妇人们往棉田跑,每人怀里都抱着个装水的陶罐,中原的瓷罐混着岭南的竹筒,叮叮当当撞出一片脆响。

火在东边的棉田烧起来,火苗舔着棉叶的声音像蚕食桑叶,朱温的探子正骑着马往回跑,马背上驮着捆烧着的棉枝。

黄宁甩出长矛,矛尖擦过探子的耳畔,钉在马屁股上,马受惊跃起,把探子甩进未烧着的棉田里,棉枝上的尖刺扎得他嗷嗷叫。

妇人们的水罐齐齐泼过去,中原瓷罐里的水浇灭了明火,岭南竹筒里的水浸透了余烬,烟里飘着股棉叶的焦香,混着泥土的腥气。

前太守的女儿用竹筒敲着探子的脑袋,说这些棉苗是多少人熬夜浇出来的,你赔得起吗,她的木簪在月光下晃,棉桃的雕纹像要咬人的牙。

黄宁让人把探子捆在棉田边的木桩上,木桩上刻着“护棉者生,毁棉者罚”,字是老书生写的,笔锋里带着中原的风骨,却藏着岭南的韧劲。

寅时的露水比卯时更重,黄宁检查完被烧的棉田,发现大部分棉苗只是燎了叶尖,根须还埋在湿土里,像不肯低头的孩子。

他让人把烧焦的棉叶摘下来,说这叶子晒干了能当柴烧,还能留着做记号,让所有人都记得今夜的火,是洛阳来的“教训”。

妇人们蹲在地里摘叶,指尖被露水浸得发白,却没人叫苦,前太守的女儿说这些棉苗比她父亲藏的古籍还金贵,每片叶子都记着活命的指望。.k~y,a¨n¢k·s..!c_o′m?

黄宁看着她们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蹲在洛阳的稻田间,露水打湿了衣襟,却把稻穗护得好好的,穗粒饱满得像要撑破壳。

卯时的晨光爬上城楼时,被烧的棉田已经整理干净,补种的棉籽埋在土里,上面压着块小石头,石头上写着补种人的名字,中原的姓氏混着岭南的小名,挤在一起倒像家人。

老书生提着篮子来送早饭,中原的馒头夹着岭南的咸菜,还有用棉籽油煎的蛋,说孩子们昨夜守在棉田边,天亮了才肯睡。

黄宁接过馒头,看见篮子底垫着张纸,上面是老书生写的《护棉谣》,用中原的隶书抄的,却在句尾加了岭南的押韵,念起来像唱山歌。

“先生有心了。”他咬了口馒头,咸菜的咸混着棉籽油的香,忽然觉得这味道比洛阳太学里的宴席更实在。

老书生笑了,说等收了棉,就把这歌谣刻在城墙上,让过路人都知道,荆襄的棉是怎么护下来的,他的胡子上沾着馒头屑,像撒了把白棉絮。

辰时的日头刚冒尖,洛阳来的流民里,有个曾是织锦匠的妇人,捧着块新织的布求见,布面上用中原的金线织稻穗,岭南的银线织棉桃,交接处用红棉线缝了个“和”字。

“将军,这布能做面旗,比木牌更显眼。”她的手指在布面上摩挲,指尖的茧子勾着线头,却不敢用力,怕弄坏了图案。

黄宁把布展开,晨光透过布面,金线和银线的影子投在地上,像片缩微的田野,稻棉交错,没有边界。

“挂在城楼最高处,让朱温的人远远就能看见。”他说,目光落在“和”字上,那里的红棉线比甲胄上的锈迹更艳。

织锦匠的眼泪落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说这是她这辈子织得最用心的布,比给洛阳王府织的贡品更值当。

巳时,商队头领带着稻种来了,这次的稻种装在岭南的竹筐里,筐沿缠着荆襄的麦秆,和上次令牌上的记号呼应,却换了种意味。

“将军,三倍的稻种,一粒不少。”他弯腰时,中原丝绸的衣襟扫过竹筐,带起阵稻壳的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