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大唐:造反有理,我哥是黄巢 > 第46章 荆襄生活

第46章 荆襄生活

香。

黄宁让人验稻种,亲卫抓了把放在手心,粒粒饱满,没有秕谷,说比洛阳官仓里的还好。+小`说/C~M¨S· ′更.新¨最^全.

“这些稻种能种多少地?”黄宁问,目光落在商队随行的几个农夫身上,他们的裤脚沾着洛阳的黄土,眼神里却有期待。

头领说够种百亩地,还特意带了会种稻的农夫,愿意留在荆襄教人种,只求能换些棉种带回去,给洛阳的家人留条活路。

黄宁让亲卫把棉种给他,用的是荆襄的粗布袋子,上面用炭笔写着“稻棉互种,生生不息”,字是孩童们仿着他的笔迹写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头领接过布袋时,手在发抖,说朱温的人要是知道他私带棉种,会砍头的,可看着荆襄的地,觉得这头砍得值。

午时的饭是在棉田边吃的,中原的米饭混着岭南的杂粮,菜是清炒棉苗和腌稻花鱼,用的是荆襄的粗瓷碗,碗沿磕了个小口,却洗得发亮。

洛阳来的流民和荆襄的百姓坐在一起,你给我夹口棉苗,我给你扒勺米饭,孩童们抢着啃棉籽油饼,嘴角的油光蹭在对方脸上,像画了幅花脸。

老书生给孩子们讲《农书》里的故事,说上古时没有稻棉之分,天下的地都是一块,后来人分了地界,地也生了嫌隙。

“现在好了,稻棉又在一块地里长了。”他指着远处的田垄,那里的稻种刚播下,棉苗正抽新叶,风过处,绿浪连成片。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齐声说要让洛阳的地也长棉,岭南的地也长稻,让所有的地都做朋友。

黄宁听着,把碗里的饭吃得精光,碗底的花纹是中原的缠枝莲,却被岭南的窑火烤得带着土气,像他此刻的心境。

未时,黄巢的飞鸽又带来消息,这次是块棉絮,里面裹着张字条,说洛阳的百姓已经偷偷种起了上次带去的棉种,就等荆襄的人过去接应。

棉絮是新摘的,带着阳光的味道,比岭南的更软,比中原的更韧,黄宁捏在手里,像握着团温暖的云。

“看来,洛阳的地也等不及了。”他对亲卫说,把棉絮塞进甲胄的夹层,挨着那颗磨平“朱”字的稻粒。

亲卫们都笑了,说该给新铸的耕犁磨亮些,到了洛阳,好用它们翻开那里的地。

黄宁点头,忽然想起什么,让人把那本《棉经》再抄百本,用岭南的竹纸,中原的墨,让商队头领带回去,藏在洛阳的茶馆酒肆里。

“让更多人知道,种地比打仗强。”他说,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像犁头翻土。

申时,孩童们在棉田边玩游戏,中原的孩子教岭南的孩子唱《耕织谣》,岭南的孩子教中原的孩子认棉虫,忽然发现田埂上爬着只从未见过的虫,正啃噬棉根。

“这是洛阳来的棉蚜!”老书生提着药箱跑过来,手里拿着本《虫谱》,中原的纸页上贴着岭南的标本,“还好发现得早。”

他让孩子们采来岭南的苦艾,和中原的艾草混在一起捣碎,兑了井水洒在棉根上,药汁的苦味漫开来,棉蚜纷纷从根上掉下来,蜷成小团。

“这两种草混着用,比单用一种管用。”老书生擦着汗说,他的药箱里,中原的瓷瓶和岭南的陶罐摆得整整齐齐,像和睦的邻居。

孩子们看着棉蚜死去,拍手说原来草也能合伙打架,以后他们也要学草的样子,互相帮衬。

黄宁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治虫和治世是一个道理,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相互扶持才能长久。

酉时,夕阳把新织的“稻棉和”旗染成金红色,旗面上的金线银线在风中闪光,像流动的稻浪和棉海。

朱温派来的密探混在流民里,正用炭笔在布上画旗的样子,想记下来回去报信,被前太守的女儿看见了。

她走过去,装作整理流民的衣襟,悄悄把他手里的炭笔换成了棉籽油笔,说用这个画更清楚,还能防水。

密探没察觉,用棉籽油笔在布上画,结果越画越模糊,最后只留下片油迹,像块丑陋的补丁。

“这油笔不好用。”密探嘟囔着,想再换炭笔,却发现周围的流民都在看他,眼神里的光比夕阳还烈。

前太守的女儿笑着说,荆襄的东西,不是谁都能用明白的,她的木簪在鬓角晃,棉桃的影子投在密探脸上,像个无声的警告。

黄宁让人把密探带到刻满稻棉的石墙边,说让他好好看看这些字,什么时候看懂了,什么时候再走。

密探看着石墙上的刻痕,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是中原的刀法,有的是岭南的凿法,混在一起却格外和谐,忽然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