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种下的棉花冒出了嫩芽,嫩黄的,像撒在地里的星星。·2*8′看?书¨网^ -无.错!内′容.
黄宁蹲在田埂上,看着农夫用小铲子小心地给棉苗培土,指尖忍不住碰了碰那柔软的叶片。
那个曾是扒手的铁匠也来了,手里拎着个小水壶,给棉苗浇了点水,“将军,这玩意儿真能长出像雪一样的东西?”
黄宁笑了,“等秋天你就知道了,到时候用它做棉衣,比麻布暖和十倍。”
铁匠咧开嘴,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那我得多打些收棉花的工具,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黄宁点点头,目光移到不远处的瓜田,西瓜藤已经爬得老远,圆滚滚的小西瓜藏在叶子底下,像一个个害羞的胖娃娃。
守瓜田的老汉正坐在棚子底下编草绳,见黄宁过来,连忙起身,“将军,这西瓜长得旺,估摸着再过一个月就能吃了。”
黄宁拿起老汉编了一半的草绳看了看,“您老这手艺,编些小篮子给孩子们装东西正好。”
老汉眼睛一亮,“可不是嘛,我正琢磨着编几个,给学堂的娃娃们当书包。”
从瓜田回来,路过纺织坊,听见里面传来“哐当哐当”的声响,黄宁推门进去,只见织锦匠的儿子正教几个姑娘操作新造的织布机。
那织布机是商队从南方带回来的图纸,工匠们照着做的,比原来的效率高了不少。
“这机子织出来的布,又快又密。”织锦匠的儿子脸上带着自豪,指着一匹刚织好的粗布,“做军装正好,耐磨。”
黄宁摸了摸布面,确实结实,“不错,让裁缝铺的人来看看,要是合用,就多造几台。”
走出纺织坊,看到前太守的女儿带着几个姑娘在晒草药,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草叶,空气中弥漫着清苦的香气。
“这是刚采的金银花,晒干了能治感冒。”她拿起一串黄色的花朵给黄宁看,阳光照在她脸上,细小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黄宁凑近闻了闻,“味道很清爽,看来今年的收成不错。”
她点点头,“山里的草药多,就是采起来费劲,有几个姑娘不小心崴了脚。”
黄宁皱了皱眉,“下次让士兵跟着去,山路不好走,多个人照应总是好的。”
她“嗯”了一声,脸颊微微有些发红,低下头继续翻晒草药。
商队头领从城外回来,风尘仆仆的,见到黄宁,立刻迎上来,“将军,南边的盐运回来了,这次分量足,够全城用半年的。”
黄宁很高兴,“太好了,让官仓的人仔细清点,按户分发,别让奸商趁机抬价。”
商队头领笑着点头,“我已经安排好了,还带回了些南边的新茶,味道很特别,将军要不要尝尝?”
黄宁摆摆手,“留给老书生吧,他懂这个,我喝白开水就好。”
老书生正在国子监整理新抄好的书,堆得像小山一样,见黄宁进来,连忙招呼,“黄将军来得正好,你看这些《农桑辑要》,抄好了几十本,正打算派人送到各乡去。~x+i_a.o^s¢h¢u^o/c,m-s?.*n.e¢t′”
黄宁拿起一本翻了翻,字迹虽然不算工整,但很清晰,“辛苦先生了,这些书对农夫们来说,比金银还贵重。”
老书生叹了口气,“就是师资不够,很多地方没人教,农夫们识字不多,看着费劲。”
黄宁想了想,“让那些太学的学生轮流去乡下讲学,每月去一次,既能帮到农夫,也能让他们多些历练。”
老书生抚掌大笑,“这个主意好,我这就去安排。”
走到学堂附近,听见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黄宁停下脚步,静静地听着。
是孩子们在念《三字经》,声音稚嫩却很整齐,像一群小鸟在唱歌。
学堂的先生正好出来,见黄宁站在门口,连忙行礼,“将军,孩子们进步很快,已经能背下来不少了。”
黄宁笑着点头,“我听见了,很有精神,对了,上次让做的算盘,都做好了吗?”
先生答道:“都做好了,铁匠铺的师傅特意打了小的,适合孩子们用。”
黄宁走进学堂,看到孩子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小的木算盘,正跟着先生学数数。
那个考上太学的孩子也在,正帮着先生教更小的孩子,认真的样子像个小大人。
黄宁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做得好,以后要更加努力,学好了本事,才能更好地帮大家。”
孩子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会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