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这个天下,建设得越来越好。
傍晚的时候,黄宁回到城里,看到商队头领正在指挥着人们搬运东西。
走近一看,是一些新的种子,有蔬菜的,有水果的,琳琅满目。
“将军,这些都是从西域带来的新种子,据说产量很高。”商队头领兴奋地说。
黄宁拿起一包番茄种子看了看,“这个好,能当菜吃,也能当水果吃,适合在城里种。”
商队头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打算在城外开辟一块试验田,试种一下。”
黄宁很支持,“好,需要什么帮忙,尽管说。”
从商队那里出来,黄宁去了医疗所。
前太守的女儿正在给一个孩子看病,孩子发着烧,哭闹不止。
她耐心地哄着孩子,给孩子喂药,动作很轻柔。
等孩子睡着了,她才松了口气,看到黄宁,有些疲惫地笑了笑。
“今天病人多吗?”黄宁问。
她点点头,“最近天气变化大,很多孩子都生病了,不过没什么大事,吃点药就好了。”
黄宁看着她眼下的黑眼圈,有些心疼,“你也累了,早点休息吧,别太累了。”
她摇摇头,“没事,我还能坚持,这些孩子更需要人照顾。”
黄宁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她整理好散落的药材。
夜深了,黄宁回到自己的住处。
他坐在灯下,看着桌上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各地的重建进展。
每一个标记,都代表着一份希望,一份努力。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又添了一个标记,那是一个新的学堂,明天就要开工了。
放下笔,黄宁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
每一盏灯,都代表着一个家庭,一个希望。
他想,这就是他想要的天下,一个和平、安宁、充满希望的天下。
黄宁笑了笑,转身回屋,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他要去看看新学堂的地基,要去检查新到的种子,要去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要去和前太守的女儿讨论新的药材……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平淡却充实。
城里的房子越来越多,农田越来越肥沃,孩子们的笑声越来越响亮。
黄宁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他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有一天,黄宁正在和老书生讨论新的教材,黄巢突然来了,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
“黄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北边的叛乱平息了,百姓们都归顺了。”黄巢高兴地说。
黄宁也很兴奋,“太好了,这样一来,天下就太平了。”
黄巢点点头,“是啊,太平了,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诺言了,回趟老家,看看爹娘的坟,修修村里的学堂。”
黄宁眼睛有些湿润,“好,我们回去,不带兵,就我们两个人,骑马回去。”
说走就走,第二天,黄宁和黄巢就出发了。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安居乐业的景象,农夫们在田里劳作,孩子们在路上玩耍,商人们在路上奔波……
黄宁和黄巢都很高兴,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回到老家,村里的人都很热情地迎接他们。
他们先去了爹娘的坟前,烧了些纸钱,磕了几个头。
黄宁摸着墓碑,轻声说:“爹,娘,你们看到了吗?天下太平了,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黄巢在一旁,也默默地流着眼泪。
从坟地回来,他们就开始张罗着修学堂。
村里的人都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学堂就修好了。
黄宁和黄巢亲自给学堂题了字,“启蒙学堂”。
开学那天,孩子们都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来上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黄宁看着孩子们,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学堂,能读上书。
现在,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而且,天下的孩子们,都能有书读了。
离开老家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来送行,依依不舍的。
黄宁和黄巢骑着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里充满了感慨。
“黄宁,你说,我们是不是做到了?”黄巢问。
黄宁看着远方,那里,是他们奋斗过的长安,是他们守护的天下。
“是的,我们做到了。”黄宁坚定地说。
回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