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围满了人。煎黄糕外酥里嫩,甜而不腻;叶儿粑清香软糯,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竹叶的清香。集市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连二里市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黄家渡旧址、黄家祠川西坝子、周家老鸹林“川西唯一集市林盘”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历史变迁,也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黄家渡旧址,老一辈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年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周家老鸹林则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缩影,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类,每当傍晚,鸟儿归巢,叫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2009年,连二里市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评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
五、邻里守望的岁月温情
在林盘里,邻里关系亲如一家,这种深厚的情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阳光穿透竹叶,公鸡打鸣声唤醒整个村落,老人们扛起锄头走向田间,主妇们在厨房忙碌,炊烟袅袅升起。院落是生活的中心舞台,宽敞的晒坝上,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新鲜的果蔬肆意晾晒,竹编的簸箕、箩筐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竹香。
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源远流长。在“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移民涌入四川,面对陌生的环境,邻里互助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根据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清初移民入川后的百年间,超过80%的家庭都曾接受过邻里的帮助。这种互助精神代代相传,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林盘的人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办喜事时,男人们搭棚搬桌椅,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准备丰盛的宴席;办丧事时,大家帮忙料理后事,安慰家属。平日里,村民们也常相互串门,在院坝里喝茶聊天,分享家常。农忙时节,“换工”协作是常见的场景,你帮我插秧,我帮你收割,不较报酬,只凭一腔热忱与深厚情谊。
林盘里的孩子们,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在竹林里捉迷藏,在溪流中捉鱼摸虾。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晒坝上玩耍,玩累了就爬上果树摘果解渴;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这种亲密无间的童年时光,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林盘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许多体现邻里团结的活动。每年春节,林盘里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舞龙队伍走街串巷,为每家每户送去祝福;元宵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汤圆、猜灯谜,欢声笑语不断;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邻里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林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竹编、蜀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是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崇州道明镇的竹编技艺,堪称一绝。竹编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他们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制作竹编器具时,首先要将竹子破成竹条,再经过刮削、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将竹条加工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这些竹丝宽度不足1毫米,却坚韧耐用。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竹丝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甚至能模仿蜀绣的针法,让竹编作品细腻如绣品。一个直径30厘米的竹编花瓶,需要艺人花费400多个小时,穿梭超过10万次竹丝才能完成,每一根竹丝的排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以其针法严谨、色彩秀丽而闻名。林盘里的绣娘们,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她们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飞针走线间,绸缎上绽放出灵动的花鸟。蜀绣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等,不同的针法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效果。例如,晕针可以使花朵的颜色过渡自然,呈现出立体感;铺针则用于大面积的色块,使图案更加饱满。绣娘们还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合适的色彩,如绣牡丹用鲜艳的红色,绣竹子用清新的绿色,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一幅普通的蜀绣小品,从设计图案到完成,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大型的精品蜀绣,耗时数年也并不罕见。
木雕艺术在林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木雕师傅们以刀为笔,在木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他们的雕刻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在雕刻过程中,师傅们注重细节和神韵,一刀一刻都力求完美。一个精美的木雕作品,从设计图纸到雕刻完成,需要经过选料、粗雕、细雕、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温江的桅杆林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祠堂,其木雕、砖雕、